第32章 娱乐圈黑幕的初步对抗

亚瑟盯着手机屏幕,那条“欢迎回来”的回复已经过去整整一夜。他没有再收到新的消息,但桌面上的U盘却比往常更沉。里面存着《镜渊备忘录·第一辑》,是他过去几个月整理的所有异常数据和线索——资金流向的断点、项目被压下的时间节点、某些名字反复出现在不同公司的幕后合同里。他曾以为这些只是行业潜规则的缩影,现在却清楚地知道,它们是一张网,一张把创作者、作品甚至观众都缠住的网。

他打开电脑,调出那份未发布的公开信草稿。光标在“致所有仍在坚持真实表达的人”后停顿了几秒,然后删掉,重新输入:“给那些没被看见的故事。”

不提批判,不说愤怒,只讲事实。他知道,一旦迈出这一步,就不再是个人情绪的宣泄,而是对整个生态的叩问。

邮箱界面弹出新提醒,是A公司发来的会议纪要确认函,论坛主题定为“用户共创模式的可持续性”。这个由他提出的议题,如今成了业内关注的焦点。可他心里明白,真正的可持续,不只是商业模式的革新,更是创作环境的净化。如果内容依旧被资本随意篡改,观众看到的永远是包装好的假象,再透明的流程也只是空壳。

他合上笔记本,起身走到办公室角落的文件柜前,抽出一个从未归档的牛皮纸袋。里面是几份三年前被临时撤下的青年导演提案,当时对方只说“投资方有顾虑”,便再无下文。其中一个项目名叫《白噪音》,讲述一位新人演员在剧组遭受隐性操控的经历,剧本原型来自真实采访。如今回想,那部片子之所以被毙,恐怕不是因为质量,而是因为它太真。

手机震动了一下,是系统后台推送的数据报告:#真实之声 话题上线六小时,阅读量突破百万,三条匿名故事引发大量共鸣式转发。有人留言说:“原来我不是个例。”也有人说:“终于有人敢说了。”

这是他昨天悄悄启动的行动。没有点名,没有证据曝光,只是让声音先浮出水面。他知道,在这片沉默已久的土地上,哪怕一句轻声诉说,都可能掀起波澜。

傍晚时分,办公室门被轻轻敲响。助理探头进来,说有一位客人等在会客区。他走出去,看见艾迪坐在沙发上,手里拿着一杯温水,神情平静得像来谈一个普通项目。

“你发起的那个话题,”她开门见山,“我看了。”

亚瑟点头,“我知道你会看到。”

“很多人在回应,”她说,“但也有很多人害怕。”

“所以我没写名字,也没提公司。”

“可你知道吗?”她抬眼看他,“有时候,不指责任何人,反而更容易让人对号入座。”

两人短暂沉默。窗外天色渐暗,城市灯火一盏盏亮起,映在玻璃上,像是无数双注视的眼睛。

“我想做更多。”亚瑟说,“不只是让用户参与创作,还要让他们知道,为什么有些故事始终无法面世。”

艾迪放下杯子,指尖在杯壁划了一圈,“你准备怎么开始?”

“先从可公开的部分入手。资金链异常、项目突然终止、创作者失联……这些都不是秘密,只是没人愿意串联起来看。”他顿了顿,“我在整理一份资料,叫《镜渊备忘录》。不为攻击谁,只为还原过程。”

她静静听着,没有打断。

“我知道这会带来风险。”他说,“不仅对我,也可能影响你现在的处境。”

“我的处境,”她忽然笑了笑,“从来就没真正安全过。你以为我这些年是怎么活下来的?靠妥协?靠装傻?还是靠闭嘴?”

她的声音不高,却带着一种久违的锋利,“我只是在等一个时机,等一个愿意把真相摆上台面的人。”

亚瑟看着她,“现在呢?”

“现在,”她直视着他,“我觉得可以试一次。”

第二天清晨,亚瑟刚进办公室,手机便响了起来。来电显示是一个陌生号码,接通后,是艾迪的声音。

“我找到了两份原始剧本,”她说,“三年前《逆光》和《沉岛》的初稿,都被要求大幅修改。制片方当时的沟通记录我也留着,包括电话录音。”

亚瑟握紧手机,“这些材料很危险。”

“我知道。”

“你确定要交出来?”

“我不交,它们就永远只是废纸。”她的语气很稳,“而且,我已经想明白了。躲得了一时,躲不了一世。既然早晚要面对,不如选个自己能掌控的方式。”

“我们可以通过加密渠道传递,”他说,“不会留下痕迹。”

“好。”她停顿了一下,“但我有个条件。”

“你说。”

“不要用我的名字。至少现在不行。我可以提供证据,但不能立刻站出来。”

“我尊重你的决定。”

挂断电话后,亚瑟坐在桌前,将新命名的文件夹加入《镜渊备忘录》总集。文档末尾,他新增了一句总结:“这不是复仇,是正名。”

中午,他召集技术团队,部署新一轮数据爬取任务,目标是近五年内被中途叫停的文化类项目,重点筛查投资方变更、主创替换、宣传口径突变等情况。同时,他在内部系统增设了一个匿名投稿通道,命名为“回声入口”,允许从业者上传遭遇不公的经历片段,所有信息经脱敏处理后进入分析库。

下午三点,社交媒体上的#真实之声 话题热度持续攀升。一条由平台认证用户发布的长文引发热议:“我曾因拒绝潜规则被换角,剧组对外宣称是我‘档期冲突’。”评论区迅速涌入类似经历,有人附上了聊天截图,有人晒出被删除的合同条款。

亚瑟没有参与讨论,也没有转发任何内容。他只是默默记录下每一条高传播率的叙述,标记其与已有资料的关联点。当发现某位编剧提到的“投资人指定演员名单”与他掌握的资金流向图完全吻合时,他意识到,这张网比想象中更清晰。

傍晚,他收到一封加密邮件。附件是两个视频文件和一份文本记录。打开第一个视频,画面中是艾迪坐在剪辑台前,手里拿着一份剧本,标题为《逆光》初稿。她逐页翻动,指出哪些段落被强制删除,哪些人物设定被扭曲。背景音里还能听到远处片场的喊声。

第二个视频更短,只有三分钟。是一段私人通话录音的文字转录,对方明确表示:“这个角色必须换成李婉,她是金主推荐的,演技不重要,关键是能带资进组。”

亚瑟看完,关闭所有窗口,将U盘插入保险柜专用接口,进行双重备份。然后他打开日历,在三天后的日期上标注了一个黑色圆点,下面写着:“首次内部评审会”。

他知道,这场对抗才刚刚开始。目前的动作仍处于可控范围,舆论尚未指向具体个体,公司运作一切正常。但他也清楚,只要继续推进,必然有人察觉风向变化。

晚上九点,办公室只剩他一人。他站在窗前,看着楼下街道上来往的车辆。手机再次响起,是艾迪发来的简短消息:“硬盘已清空,原件已销毁。”

他回了一句:“谢谢。”

发送后,他没有退出对话框,而是盯着那句“开始了”三个字看了很久。这不是告别,也不是警告,而是一种无声的承诺。

他转身回到桌前,打开《镜渊备忘录》最后一章草稿,写下第一句话:“当沉默成为常态,开口本身就是反抗。”

这时,门外传来脚步声,由远及近。他抬头看向门口,门把手缓缓转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