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艾迪新剧的隐秘线索

阳光斜照进办公室,电脑屏幕上的视频还在循环播放。亚瑟盯着艾迪在采访中说话的样子,嘴唇微动,声音平稳,眼神里有种他熟悉的东西——不是表演,是坚持。他没关掉页面,而是把浏览器标签页轻轻拖到收藏栏,动作很轻,像怕惊扰什么。

他点开搜索框,输入“艾迪 新剧”。跳出来的第一条资讯写着:“影星艾迪确认加盟现实题材力作《镜渊》,聚焦女性成长与资本暗流。”发布时间是昨天下午三点,配图是她出席发布会的照片,穿一件深灰长裙,站姿笔直,背景板上印着剧名,字体冷峻。

亚瑟读完通稿,眉头没松。这种宣传口径他太熟了——词句漂亮,信息稀薄。真正重要的东西,从来不在明面上。

他退回视频页面,重新播放那段采访。这次他放慢速度,一帧一帧地看。当艾迪说到“这部戏对我来说不一样”时,她的手指无意识地摩挲了一下袖口的纽扣,停顿半秒才继续说下去。这个细节被镜头捕捉到了,但没人会在意。亚瑟在意。

他截下那一帧,放大,反复回看。然后打开另一个窗口,查制片公司。“星渊文化”,注册地在北京朝阳区,成立时间两年零三个月,法人代表姓林,公开资料极少。他记下名字,顺手翻出通讯录,找到一个备注为“老周”的号码,拨了过去。

电话响了两声就接通了。

“最近有没有听说‘星渊文化’这个公司?”亚瑟开门见山。

“哪家?”

“做影视的,刚立项一部叫《镜渊》的新剧,主演是艾迪。”

那边沉默了几秒,“你问这个干什么?”

“纯好奇。”

“别纯好奇了。”老周声音压低,“这家公司水不浅。表面是独立制片,背后有好几层代持结构,资金来源查不到实控人。业内都知道,但它拿的是正规备案,没人敢碰。”

亚瑟没追问,只问了一句:“剧本能弄到吗?”

“正稿不可能。保密协议签得死,连编剧团队都只能看分场。”老周顿了顿,“不过……你要是真想知道点什么,可以试试找当初论坛上那个编剧助理。她后来去了这家公司的前期组,前阵子还在朋友圈发过一句‘写到第三幕就写不下去了’。”

亚瑟记下提示,道了谢,挂了电话。

他打开邮箱,翻到三年前的一封旧信件。那是他在一次公益项目评审会上认识的那个年轻编剧助理,当时两人聊过半小时关于真实故事改编的边界问题。她提过一句:“有时候我们写的不是虚构,是不敢说的真话。”

他重新编辑了一封邮件,标题写:“关于《镜渊》主题的几点思考——一名普通观众的笔记”。正文里他整理了自己对这类题材的理解,重点分析了“公众形象与私人困境的撕裂感”,并提到希望从创作角度了解主创团队如何处理真实性与安全性的平衡。

发送后,他合上电脑,起身走到窗边。楼下街道已经开始热闹,送餐骑手穿梭在车流之间,一家便利店门口排起了买早餐的队伍。他看了一会儿,转身倒了杯水,坐回桌前。

两天后的傍晚,邮箱弹出一封未署名的回复。附件只有一个PDF文件,命名是“《镜渊》前三幕_内审版_V2.3”,带水印,编号0417-892。他点开,页面加载缓慢,每一页底部都印着“严禁外传”字样。

剧本开头是一场颁奖礼。女主角站在台上,笑容完美,台下掌声雷动。可下一幕,她的经纪人递来一份财务报表,上面显示她名下的三家关联公司正在经历异常资金流转。接着,她开始追查,发现自己的演出收入早已被层层转移至境外空壳企业,而签字人竟是她最信任的合作方。

亚瑟一页页往下看,手指在触控板上滑动的速度越来越慢。

第三幕中,女主角潜入一家名为“澜海资管”的机构,试图调取原始合同。在那里,她听到两名工作人员低声交谈:“这笔走的是‘南湖通道’,三天内转三次,最后一次进离岸户。”她躲在档案室门外,屏住呼吸,手里攥着录音笔。

亚瑟猛地停住。

“南湖通道”——这个词他见过。半年前他私下查艾迪公司账目异常时,在一份被加密的资金流向图里看到过同样的术语。当时他以为是代号,没深究。现在它出现在一部尚未开机的电视剧本里,一字不差。

他打开本地文档,调出自己保存的调查笔记。屏幕上并列着两份材料:左边是剧本节选,右边是他手写的记录。他一条条比对。

第一处重合:资金转移路径完全一致,都是通过三家公司中转,最终汇入离岸账户;

第二处:其中一家壳公司名叫“云启咨询”,现实中也存在,注册地址在海南自贸区;

第三处:剧中人物提到一笔“二〇一九年十一月七日的紧急调拨”,金额八百三十万,与他查到的真实交易日期、数额分毫不差;

第四处:台词里出现一句:“你以为的投资回报,其实是别人的洗钱游戏。”这句话他曾在一个匿名举报帖里看过原句。

他一条条标红,标记了七处异常吻合点。

房间里安静得只剩下风扇转动的声音。他靠在椅背上,闭眼片刻,再睁开时目光已变。这不是巧合。也不是创作灵感。这更像是某种信号——有人想让这些事被看见,但又不能直接说出来。

他新建一个文件夹,命名为“镜渊·线索归档”,把剧本和笔记一起移进去,设置密码保护。然后打开搜索引擎,重新输入“星渊文化 股权结构”。

页面跳出几家关联公司,其中一家叫“北辰联合投资”的机构引起了他的注意。它的股东名单里有一个名字缩写为“Y.S.”,持股比例百分之五。他盯着那串字母看了很久,没有点击,也没有记录。

窗外天色渐暗,城市灯光次第亮起。他没开大灯,只留着台灯照着桌面。电脑屏幕映出他半张脸,轮廓清晰,眼神沉稳。

他再次点开剧本最后一页。结尾处有一段未完成的旁白:“她终于明白,有些真相不能用证据证明,只能靠活着的人继续讲下去。”

他盯着这句话看了许久,忽然伸手,在文档空白处敲下一行批注:

“如果这是真的,那拍这部戏的人,是不是也在冒险?”

然后他退出编辑模式,关闭所有窗口,只留下文件夹界面静静悬浮在屏幕上。手指悬在鼠标上方,迟迟没有点击“关闭”。

楼下传来关门声,接着是电梯启动的轻响。整层楼只剩他一人。

他把椅子往后拉了半步,从抽屉里取出一支新笔,在便签纸上写下三个词:

南湖

澜海

Y.S.

划掉了“南湖”,又划掉“澜海”,最后盯着“Y.S.”看了很久,也没动笔。纸角微微卷起,被空调风吹得轻轻颤动。

他重新打开邮箱,检查是否还有未读消息。没有。

他又点开社交平台,搜索“编剧助理 镜渊”,翻了几页结果,都没找到那个人的公开动态。

正要合上电脑,手机震动了一下。是一条推送通知:“《镜渊》剧组将于下周召开首次筹备会,主创团队闭门讨论终稿调整。”

发布时间:五分钟前。

他盯着那条新闻,指尖在屏幕上停顿片刻,随后点开日历,圈出日期。没有备注,也没有提醒设置。

只是圈了起来。

夜风从窗缝钻进来,吹散了桌上的便签纸。一张飘到地上,另一张卡在键盘缝隙间,露出半个字母“Y”。

他弯腰捡起第一张,放回笔筒旁边。第二张没去动。

屏幕上的加密文件夹依然开着,光标停在最后一行批注末尾。

他喝了口凉透的水,重新登录内部文档系统,调出一份新的分析表格。标题栏写着:“《镜渊》资金设定与现实案例对照表”。

第一行,他填入:“剧中机构名称:澜海资管”。

第二行:“现实对应企业:同名注册,状态存续”。

第三行:“操作模式:三重中转,离岸结算”。

写到这里,他停下,抬头看向窗外。远处一栋写字楼的灯光拼成一个模糊的“星”字,像是某个品牌的广告,又像只是巧合。

他低头继续填写第四行:

“异常点:编剧如何得知该操作细节?信息源为何与本人调查高度一致?”

敲完最后一个字,他把文档保存,拖进“镜渊·线索归档”文件夹。

电脑右下角时间跳到21:47。

他没有起身,也没有关灯。只是把座椅往前提了提,双手搭在桌沿,盯着屏幕,仿佛等待什么回应。

键盘上,那张卡着的便签纸突然滑落,轻轻掉在地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