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章 江见野的故事①

林母脸上的笑容更柔和了,招呼道:“好啦好啦,东西都收下了!小江,快别站着了,上桌!咱们赶紧吃饭!菜都要凉了!”

林父在主位坐下,一边拿起江见野带来的榆树钱酒开瓶,一边对林初夏说:“老闺女,去拿三个酒盅来。”

林初夏屁颠屁颠地拿来三个小巧的白瓷酒盅摆好,自己则开了一瓶橘子味汽水。

林父给江见野斟满一杯,又给自己和林母各倒了一杯。

丰盛的菜肴摆满了小小的方桌:锅包肉红亮诱人,雪衣豆沙洁白如雪,香酥鸡色泽金黄,茄子丝翠绿油亮,豆角炖土豆散发着家的温暖气息,还有东北重视客人特有的白面饺子!

四人落座,没有过多的客套,在温馨的气氛中动起了筷子。

林初夏不停地给父母和江见野夹菜,讲述着乡下的趣事见闻,饭桌上其乐融融。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气氛渐渐沉淀下来。

林父放下筷子,端起酒盅抿了一口,目光转向江见野,神情变得认真而严肃:“小江啊,上次你突然来家,说是我家老闺女的未婚夫,那时候情况特殊,厂领导也打过招呼让我们配合,不能多问。这事儿呢,过去了,我们心里有数。但今天不一样。”

他顿了顿,目光炯炯地看着江见野,“你得跟我交个实底儿。现在,你和我家老闺女,到底是个啥情况?你们俩,是认真的,还是……?”

他没有把话说完,但意思很明确。上次是任务需要,那这次呢?女儿信里说看对眼了,但做父母的,总想亲耳听听这个未来女婿的说法。

江见野闻言,立刻放下筷子,下意识地就要起身敬礼。

林父眼疾手快,一把按住他的肩膀:“坐下坐下!在家里,没那么多规矩!就跟叔叔唠唠嗑,说说你俩的事儿。”

江见野依言坐好,腰杆挺得笔直,双手放在膝盖上,像在部队做思想汇报。他深吸一口气,脸色微微泛红,但声音清晰而坚定:“报告林叔叔、姜阿姨!上次前来,确实是有特殊的任务需要,不得不请二老配合,隐瞒了实情。对此,我再次向二老道歉!”他微微欠身,态度诚恳。

他抬起头,目光坦荡地迎上林父林母的视线,语气真挚:“但是,在二道沟大队与林初夏同志共同工作生活的这段日子里,我亲眼目睹了她的勇敢、聪慧和遇事时的沉着冷静!她对同志真诚热情,对乡亲们关怀帮助,在危险面前敢于挺身而出!她的为人处世,落落大方,坚韧不拔,深深打动了我!”

他停顿了一下,似乎在组织更郑重的语言,耳根的红晕更深了些:“所以,在任务结束后,我……我郑重地向林初夏同志表达了我的想法:我希望,未来能和她结为革命伴侣,共同生活,并肩前行。林初夏同志她……她后来,同意了。”

说到最后一句,他的声音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紧张和喜悦,目光不由自主地看向身边的林初夏。

林初夏的脸颊也飞上了红霞,她放下汽水瓶,伸手轻轻摇了摇爸爸的胳膊,声音带着点娇羞,却异常清晰:“爸~妈~这次是真的!不是任务!我俩……是认真的。”

女儿亲口的确认,像一阵暖风吹散了林父心中最后一丝疑虑。

他紧绷的脸部线条瞬间柔和下来,心里那点因为上次“欺骗”而产生的小疙瘩也被摇散了。

林母见状,赶紧笑着打圆场,给丈夫递了个台阶:“你看你!老林!我就说你容易瞎想!我第一眼瞅着小江就觉得这孩子实诚可靠!来,小江,阿姨跟你走一个!欢迎你以后常来!”说完,她豪爽地端起自己那杯酒,一口干了。

江见野受宠若惊,连忙端起自己的酒盅,恭敬地回敬:“谢谢姜阿姨!”也一饮而尽。

放下酒杯,林母看着江见野,眼神温和中带着关切,问出了一个关键问题:“小江啊,你的父母……是做什么工作的?你和小夏的事儿,跟他们说了吗?他们……什么态度?”

这个问题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江见野握着酒杯的手指几不可察地收紧了一下,指节微微泛白。他唇线抿紧,沉默了几秒钟。

这短暂的沉默,让饭桌上的空气仿佛凝滞了一瞬。林初夏也停下了筷子,有些担忧地看着他,江见野不太愿意提及家庭,林初夏就没有多问。

而且那个住在牛棚的母亲似乎和江见野之间有着化不开的恩怨。

终于,江见野抬起头,目光扫过林父林母关切的脸庞,最终落在林初夏担忧的眼眸里。他像是下定了某种决心,声音低沉而清晰地开口:“我……我没有父母。”

“啪嗒!”

林初夏手中的筷子毫无预兆地掉在了桌子上,发出一声轻响。她愕然地睁大了眼睛,难以置信地看着江见野。

没有父母?!那二道沟牛棚里住着的女人是谁?

她以为他早已和家人说过他俩的事!巨大的震惊和随之而来的心疼瞬间笼罩了她,让她一时失语。

林父端着酒杯的手猛地一抖,琥珀色的酒液泼洒出来,洇湿了深蓝色的工装裤,他却浑然不觉。林母脸上的笑容也僵住了,眼中充满了错愕和更深切的怜惜。

“小江……”林母刚想开口说点什么缓和气氛,却被江见野接下来的话打断了。

他似乎并不需要安慰,只是平静客观的开始讲述那个属于他,也属于那个特殊年代的故事:

“我的母亲,叫郁美玲。建国前,是沪上……一个有名望的大家族的小姐。”他斟酌着用词,避开了资本家这个在那个年代可能带来麻烦的标签.

“我的父亲,叫江长征。现在……是边疆某部的驻防团长。”

“建国前,我的爷爷,当时已经是部队的师长。在一次重要的战役中,部队补给困难,粮食告急。是沪上郁家的当家人……也就是我外公,出于爱国情怀和对爷爷的钦佩,慷慨解囊,提供了大批粮食支援部队,解了燃眉之急。” 他叙述得很平静,仿佛在讲别人的故事。

“两位老人因此结下深厚情谊,相见恨晚。在那个年代,为了巩固这份情谊,也带着些旧式的观念,他们口头约定,将来要结成儿女亲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