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章:金线织法
林砚在威尼斯染坊的晨光里铺开宣纸,腕间的延寿纹路泛着淡金。他蘸着龙涎香调的墨画分号地图时,笔尖突然在扬州的位置顿住 —— 那里的水纹染法,是他藏了多年的遗憾。
“这三载寿数,最该用来补旧账。” 他指尖点着扬州的标记,声音轻下来,“当年在扬州开染坊,有个姓周的老染匠临终前想教我‘雨丝水纹’染法,说要在龙涎香里加晨露的水汽才成。可那会儿我正犯腰疾,连床都下不了,只能让学徒去听,回来转述得七零八落 —— 现在想起老染匠枯瘦的手攥着我的腕子说‘别让手艺断了’,心里还发紧。”
沈知意正带着砚桑整理龙涎香样本,闻言把最醇厚的老香推到他面前:“那这次就把‘雨丝水纹’捡起来。” 她取来个白瓷碗,“我让苏茉托人从扬州带晨露来,你按老染匠说的法子试,试一百次总能成。” 她拿起空白册子,指尖在封面上压出浅痕,“等试成了,就把步骤记在册子第一页,标上‘周老染匠亲传’—— 这才是对得住故人的法子。”
林砚翻扬州旧账本时,指腹抚过周老染匠留下的批注,纸页都被摩挲得发毛:“你看这‘晨露需取荷尖上的’,当年学徒记成‘随便什么露水’,染出的水纹总像断了线的雨丝。” 他突然笑起来,眼里却有点湿,“现在有精力了,正好带着索菲亚她们从头试 —— 等染出像样的水纹布,就给扬州的老染坊送一匹去,告诉周老染匠的后人,他的手艺没断。”
苏茉扬着秦桑的信进来时,眼角还带着红:“秦掌柜也在补遗憾呢。” 她展开信,上面画着秦桑和个老药农的画像,“她说年轻时在关外收艾草,有个药农想教她辨认‘雪顶艾草’,说这种艾草染布能安神,可那会儿她怀着砚桑,走不动山路,只能作罢。现在有了延寿的精力,她真带着砚桑爬了雪山,不仅学了辨认法,还把药农请到青州当顾问 —— 砚桑在信里说,药农爷爷教她编艾草篮时,笑得像朵老菊花。”
索菲亚抱着家族纹章布进来时,布角的常青花泛着柔光。她听林砚讲周老染匠的事,突然把布往桌上一铺:“我知道佛罗伦萨有个老织工,他会种能储晨露的‘凝露草’!” 她眼睛发亮,“他总说自己的手艺要带进坟墓,要是您去请教,说不定愿意教 —— 就像周老染匠想把染法传给您一样。”
林砚摩挲着布上的常青花,突然拍板:“去佛罗伦萨学院讲学时,顺路去拜访他。” 他看向沈知意,“你不是总念叨当年在苏州没学精缂丝吗?老织工肯定懂些织锦的法子,正好跟他请教 —— 咱们俩的遗憾,趁这三载一并补了。”
沈知意把龙涎香塞进他怀里,指尖戳了戳他的腰:“你倒会安排。” 她眼里却笑着,“我带的丝线还在箱子里呢,当年在苏州学了半截就跟着你跑商,绣的鸳鸯总缺只眼睛,这次正好让老织工看看,能不能补上。”
去佛罗伦萨的马车上,林砚给索菲亚讲周老染匠的故事,指尖在车厢板上画断了又连的水纹:“老染匠总说,手艺就像溪水,得有人接才能流下去。” 他望着窗外掠过的麦田,“以前总怕来不及,好多话没跟孩子们说透,现在能慢慢讲了 —— 比如当年为什么非要把染坊开到青州,因为你周爷爷的老家在青州,我想让他的手艺回家。”
索菲亚把记录的纸按在胸口,声音有点发颤:“我爷爷也是染匠,他临终前说要把金线织法教给懂香料的人。” 她抬头看林砚,“您愿意学的话,我现在就讲 —— 就像您想把周老染匠的手艺传下去一样。”
学院讲学的间隙,林砚真的去拜访了老织工。老人攥着他带去的水纹布,枯瘦的手指在布上摸了又摸:“我以为这种手艺早就没了。” 他颤巍巍地取出凝露草种子,“这草能储晨露,用它的露水调龙涎香,水纹能在布上留一辈子 —— 我教你种,你教我染法,咱们俩的遗憾,都能了了。”
夜里在客房,林砚补完水纹染法的例外情况,在末尾添了段话。沈知意念到时,声音轻轻的:“染法如溪水,遇石则绕,遇洼则聚,需有人接力导流。余得三载寿数,非为独享岁月,实为续接断流之水。”
“写得好。” 沈知意握住他的手,两人腕间的延寿纹路相触,像两溪交汇,“等把周老染匠和老织工的手艺都接过来,咱们就回苏州。在老染坊院子里种凝露草,看着草叶上的晨露滚进染缸 —— 就像看着那些断了的手艺,又重新活过来了。”
林砚望着窗外的月光,知道延寿奖励最珍贵的不是多出来的日子,是有机会把那些 “来不及”“没做成” 的遗憾,变成 “来得及”“能做好” 的圆满。就像断了的水纹能重连,散了的手艺能再聚,这才是岁月对拓业者最好的馈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