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四章 岁暖灯昏

寒意渐硬,凝在赵老七客栈旧窗格蒙尘的蛛丝上。年三十晌午一过,镇上的喧嚣反倒沉了下来,像是锣鼓猛敲过后的嗡鸣余音,渐渐被一种更为粘稠、裹着油烟气味的寂静取代。厨房里,整猪头、蹄髈都在最后上色,深褐酱色的汤汁“咕嘟咕嘟”冒着黏连的气泡。铁锅沿儿上沁出的油花凝结、变白、又融化。伙计老王捧着大盆炸焦了边的鱼块穿过堂屋,热腥气顶得人肺管子都腻住了。

云昭提着一壶滚开的水走向后院。天井里水缸结了层薄冰,冻住的枯叶像是嵌在水晶里的标本。他呵出的白气撞在冰面上,散不开。后院水井旁,楚槐正和一个脚商争得面红耳赤。脚商指着堆在廊下的七八篓冻梨:“我一路用棉套裹着来的!你看这表皮上的霜,正经延州白皮冻梨!就这价,再低我就折本回去了!”楚槐手指用力掐开一个冻得硬邦邦的青皮梨,掐出条缝,里头冰晶裹着的淡黄果肉透出凉气儿:“您这‘霜’闻着可掺了硝石味儿?还有,延州梨皮薄核小汁多,你这皮厚得能当鞋垫!”

云昭绕开他们。客栈门前新挂起了老板娘亲自糊的几盏红灯笼,骨架有点歪,浆糊没干透,红纸边缘还泛着湿印子。一个身影缩在灯笼底下靠墙的条凳上,是守影人。他从斗篷深处伸出手,指尖粘着一小粒不知哪里捡来的熟糯板栗仁,小心地用指甲把那点软塌塌的金黄抠下来,再飞快地塞进兜帽深处,斗篷边缘随之极其轻微地抽动了一下,像是什么东西在暗处悄然啮食。

傍晚压下来的特别沉。天幕是洗褪了色的靛蓝,低垂着,河对岸和镇子里的炊烟混杂着水汽往上浮,却沉重得拖泥带水,把最后一点天光都吸尽了。赵老七扯着嗓子,挨门挨户塞了些染得红得不自然的硬壳花生,又往灶房梁柱上贴了张他亲手写的歪歪扭扭的“神茶郁垒”符纸。老王在大堂点了盏最大的油灯,豆大的火苗在油烟熏染过的灯罩里摇曳,人影投在油腻腻的墙壁上,庞然而蠢笨地晃动。

守岁的火盆架在堂屋中央,炭火是新换的上好白炭,却吝啬地只垫了薄薄一层,火苗蔫蔫地舔舐着漆黑的炭块边缘,勉强维持着一点暖意,不足以驱散边角处顽固的寒气。盆沿围着几条发黑的矮板凳。

“大伙儿守岁讨个吉利,都坐近些!”赵老七招呼着。他脸上被灶火烤得油亮,搓着手,挨个儿给围过来的住客和伙计发用粗草纸临时包的“红包”,里头装着三两个铜板,外加一块指甲盖大的麦芽糖粘糕。

楚槐手里攥着个油浸浸的核桃,用门牙仔细啃着缝隙,眼巴巴盯着火盆上煨着的那一小砂锅红枣桂圆甜汤。“甜味儿出来了!”他抽着鼻子,使劲闻着锅里飘出的暖甜白气。

敖锐则安稳得多。他从随身的一个布囊里摸出几个油光水滑的枣木陀螺,还有一串磨得圆润溜滑的细石子。他把两个陀螺往铺了火盆灰的地上一转,它们便嗡嗡响着立住旋转,他则灵巧地将石子一颗颗投入旋转的陀螺中央凹陷处。“这叫‘招财进宝’,”他抬眼对旁边一个抱着孩子的年轻媳妇笑笑,昏黄灯光落在他花白的长须上,“娃娃来,摸摸看,沾个财气儿。”那孩子怯生生伸出一根手指碰了一下飞速旋转的陀螺尖儿,又像被烫着一样缩回去,钻进娘亲怀里咯咯笑起来。

月汐坐在云昭身旁一张小板凳上,身上裹着一件不知赵老七从哪里翻出来的旧棉袄,宽大得几乎把她整个人埋进去,只露出一张被火光映得微红的脸和一点银白的鬓角。她怀里小心翼翼抱着一碟刚炸出锅的红薯条。那红薯是伙计老王在后院地里翻出的最后几个,留着虫眼的小疙瘩切成条,裹了薄薄一层面粉下锅,炸得焦黄酥脆,散发着粗朴又勾人的甜香。她捻起一根,递向云昭。云昭伸手接了,指尖触到她因洗菜而微微发红、还有些粗糙的指腹。红薯条温烫松软,咬开是热乎甘甜的红瓤,带着土地气的朴实暖意。

火光映着月汐半边脸,她慢慢嚼着自己手上那根,细密睫毛垂下,投下小小阴影,目光似乎落在火盆中央那一点点挣扎的火苗上,又似乎穿过了它,飘得很远。周围楚槐因陀螺没接住石子懊恼的嘀咕声、老板娘和几个妇人低低说着来年打算的话语声、偶尔炭火爆出的“噼啪”轻响,仿佛都隔着一层温热的水汽,模糊地环绕着她。怀里那碟简单的炸红薯条,是她暂时紧紧抓住的、沉甸甸的人间暖意。

守影人依旧缩在远离火盆、光线最模糊的墙角条凳上。他不吃不喝,斗篷裹紧,只一双枯瘦的手伸在身前烤火。火光跳跃着,将他斗篷边缘映得忽明忽暗,像是某种怪物的鳞爪在晃动。那破旧的人形“灶火灯”骨架——云昭前几日买下的那糊到一半的灯——就被随意地靠在他脚边的墙角里。粗糙的人形轮廓在火光映衬下,像个扭曲的影子,头部的红纸破了个洞,显得异常潦草可怜。

远处隐隐传来打更的梆子声,“笃,笃笃”,闷响穿透粘滞的寒夜,敲过二更。屋里的声浪也低了下去,人显出了疲态。几个孩子歪在大人怀里睡熟了。

突然,“砰——啪!”

镇子中心的方向,一束烟花猛地冲上墨黑的夜空,炸开一朵歪扭破碎、拖着硫磺尾巴的蓝绿色火花。像是个信号,零星而沉闷的爆竹声便在镇子各处此起彼伏地响了起来。火光闪烁,撕裂片刻的黑暗又迅速熄灭,遗留下更加浓稠的硫磺味,和被惊扰的几声短促犬吠。

这声音惊得墙角条凳上的守影人猛地绷直了脊背,斗篷下的刺青似乎瞬间绷紧。他倏地收回烤火的手,深深蜷回斗篷的阴影中,像被那毫无预兆的炸响灼伤。

“哎呀,都子时了!”楚槐惊觉,连忙推了推身旁的敖锐,又探头看火盆上的甜汤,“该熬年啦!”

就在此时,客栈那扇被风刮得吱呀作响、许久没人想起去关严实的破旧木门,“哐啷”一声被人从外面狠狠撞开了。一股刺骨冷风裹着湿重的寒气倒灌而入,卷着地上的尘土,猛地扑灭了火盆里那本就微弱的小半炭火。屋子里仅有的暖和气瞬间被抽干,陷入一片幽暗冰冷的混乱之中。

“谁!哪个不开眼的!”赵老七骂骂咧咧跳起来,一边摸索着火石,一边摸向门边。

微弱月光和邻舍透来的残灯下,一个瘦小的影子歪斜着栽倒在门槛内,几乎被门槛绊倒。那是个看上去不过六七岁、穿得单薄破烂的瘸腿孩子,头发干枯打结,脸上脏污不堪,只能看到一双因惊恐而瞪得溜圆的眼睛在黑暗中闪着一点光。他一只脚上趿拉着烂草鞋,另一只脚却光着,冻得乌紫,粘满泥浆。他身上一股浓烈的、混合着粪便泥土的恶臭几乎盖过了屋里的硫磺味。

他跌倒的地方,恰恰就在抱着膝盖缩在墙根的守影人脚边。这孩子似乎摔懵了,在地上喘息片刻,才颤抖着抬起头,对上了斗篷阴影深处那双绝对漆黑的、完全看不到眼白的眼瞳。

时间仿佛在那一刻冻结了。屋子里是冷的,凝固的,只有风呼呼地刮过门槛。所有人都看到,那角落里蜷缩的庞大黑影(守影人),在低头看向脚边那团颤抖的小小污秽时,斗篷下覆盖的东西,似乎出现了一种令人窒息的僵直。空气似乎被压缩成了某种沉重的胶质。

那孩子在极端恐惧和严寒刺激下的反应,却是完全非理性的。他几乎是像溺水者抓住浮木一样,猛地伸出他那双指甲污黑、冻得满是裂口的小手,死死抓住了守影人垂落在地的、同样枯瘦却遍布诡异刺青的脚踝。那里,灰色的斗篷布料被他滚烫的、沾着泥污和不知名污迹的手指用力攥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