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三章 人间岁暖

腊月二十的风裹着水气,吹过青石板桥头时带起湿冷的咸腥。小镇如同浸在酱缸里慢慢发酵,空气一天厚似一天地凝结着咸鱼、霉干菜、新蒸糯米,还有墙角砖缝里隐约的灰尘味。镇东头王木匠门口堆起小山似的刨花,新锯开的杉木香气像一把利刃,劈开了稠厚的腊月空气。

楚槐站在河边老客栈的二楼轩窗边,鼻翼翕张,像个经验老道的渔夫分辨水汛。“酱肉挂起来了,”他指着河对岸参差错落的屋檐。可不是么,原本挂着鱼鲞、菜干的竹竿上,新添了一溜深褐油亮的酱蹄、暗红油润的腊肠、赤酱色的鸭胗干。它们沉甸甸地悬在檐下,像一只只酣醉的蝙蝠。“老张家豆腐坊的石磨响得比平时晚,”他吸吸鼻子,“蒸糯米糕的味儿也飘出来了。”

“要过年了。”敖锐坐在靠窗的旧竹椅上,手里捏着个油光发亮的黄铜小酒壶。他抿了一口镇上人自酿的土烧酒,辣得喉咙里嘶了一声,眼睛却看向桥头。石拱桥下的洗埠头,挤满了浆洗衣被、刷洗腌菜缸的妇人。湿淋淋的被单被褥在冰冷的河水中沉沉浮浮,捶衣棒砸在水花四溅的青石板上,“梆!梆!梆!”敲得人心头发紧。空气里混着碱水、漂絮和湿棉布的浓烈气味。

老客栈的后院里,客栈老板赵老七叉着腿,守着一个咕嘟冒泡的大瓦罐。浓重的酱香几乎盖过了河边所有的气味。他用长柄竹瓢搅动着深红浓稠的酱汤,里面翻滚着猪头骨、整块的五花肉、褐色的鹌鹑蛋和硬梆梆的豆干。“这叫‘素三牲’,”他见云昭提水桶经过,咧开缺了颗门牙的嘴,“祭灶王爷的,省下肉,心到神知!”

灶间里,老板娘系着沾满面粉的围裙,双手和着一盆发黄的面团,案板上摊着一堆花生碎、黑芝麻、亮晶晶的冰糖粒。“打糖花喽,”她手上沾满湿软的面絮,用手肘抹掉滑到眼皮上的汗,“等会儿可得防着些馋嘴的猫儿。”守影人蜷在灶膛边灶门口的小矮凳上,像个被遗忘的灰色阴影。他斗篷的下摆沾满柴草末和灶灰,膝盖上摊着一本不知哪里翻出来的破旧黄历,手指枯瘦,捏着一粒烤裂了壳的炭火栗子。他小心地吹掉表面的灰烬,剥开滚烫的壳,露出里头金黄冒烟的栗肉,飞快地塞进嘴里,缩缩脖子,脸颊便极其微弱地蠕动一下。

腊月二十三这天,仿佛有无形的锣锤在天地间敲了一下。天蒙蒙亮,镇西头土地庙的方向便传来断断续续的鞭炮声,硫磺味混在晨雾清冷的空气里,钻进每一条早早就开了门的窄巷。家家户户的锅灶飘出的烟气似乎都带着虔诚的暖意。

客栈灶间的条案上,老板娘供奉了赵老七熬煮了一宿的“素三牲”。一小碗清粥,三小碟素菜摆在灶王爷的旧木牌位前。那张用土红和靛蓝颜料胡乱涂抹的灶神像,被油烟熏得眉眼莫辨。老板娘领着几个打下手的帮佣,恭恭敬敬地磕头,又拈起一点麦芽粘成的糖瓜,小心翼翼地去抹灶神像沾着油垢的嘴。“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念念有词的祷告混在香烛的氤氲气息中。

云昭捧着一摞刚打好、颜色暗红、印着缠枝福字的挂钱站在角落里。他看着那被甜腻麦芽糖粘住的灶神像模糊的嘴唇,想起云水宫祭祖时森然堂皇的巨鼎香炉和缭绕的青烟。这里的一切都显得局促、油污,却又有着一种沉甸甸的、扎进泥土里的真实感。

“云家小哥,”老板娘直起腰,拍掉膝盖上的灰,“来,帮把手,浆糊打稠些!”灶上温着一小铁锅熬得刚刚好的米浆糊,白汽腾腾。云昭笨拙地用一支秃头毛笔往裁好的红纸背面刷浆糊,手指粘糊糊地扯开纸角。对面,月汐安静地坐在门槛的小竹椅上,拿着一把豁口的旧剪刀,正小心地沿着描好的墨线剪窗花。她微微低着头,银白的发丝从鬓角滑落几缕,沾着一点飘落的纸屑。刀刃过处,鲜红的纸簌簌落下碎屑,她的影子投在灰黑的砖地上,像是纸上一朵慢慢舒展的莲花。

午后阳光昏昏。楚槐不知从哪里弄来了笔墨,在客栈大堂油腻腻的方桌上挥毫写春联。周围簇拥着几个拿着红纸、墨条的老老少少。“‘冬去山川齐秀丽’,下联是‘春来桃李共芬芳’,横批——就写个‘万象更新’吧!”他蘸饱浓墨,下笔如风。一个跛脚老头捧着写好的对联,对着光照了又照,笑得胡子直翘,转身时不小心绊了门槛,差点栽倒,引得周围一片善意的哄笑。空气里是浓得化不开的墨汁味、红纸粗糙的纤维气,还有炉子上温着的茶水香。

守影人缩在柜台后最阴暗的角落,靠着柜台放杂物的木格架。他脚边放着一碟客栈小丫头偷偷塞来的、淋着糖汁的炸糯米团子。他裹紧了斗篷,一只手伸在斗篷下面,小心翼翼地捏着一个滚烫的团子,小口地啃咬,碎屑和糖汁掉落在脚边。他灰黑的裤脚上凝着几点暗亮的糖斑,像凝固的血珠。

傍晚,小镇像一锅被不断添柴的粥,逐渐稠滚喧腾起来。

家家户户的门框贴上了鲜红的对联,窗户糊上了金灿灿的挂钱。檐下挂起了竹篾灯笼,纸捻浸透了桐油和松香,还未点燃,便散发出一股干燥的草木脂香。孩子们穿着新浆洗过的粗布衣裳,虽半旧却也格外精神,捏着刚买的、摔不响的泥咕咕或劣质纸风车,在石板巷弄里尖叫着疯跑。追逐的小脚踢打着地上的爆竹纸屑和菜帮落叶,沙沙作响。

河边空地上架起了高高的棚子,十几个壮汉子吆喝着排演“跳加官”的戏码。破旧的绫罗彩衣在晚风里翻飞,几个头戴夸张面具的汉子扭动着笨拙的身躯,夸张地模仿着官老爷升堂审案的步态,引来围观人群阵阵爆笑。锣鼓敲打得毫无章法,唢呐声高亢得刺耳,把人的笑声、孩子的尖叫和爆竹零星的爆炸声都搅在了一起,汇成一股鼎沸刺耳、却又无比鲜活的声浪。

老客栈门口支起了简易灯笼摊子。各色杂纸糊的方灯、圆灯、走马灯挂在竹竿上,被风吹得晃晃悠悠。云昭在灯影摊旁站定,望着那个他前日用几文钱买下的、此刻正被小贩仔细用红纸糊灯骨的人形彩灯。灯匠的老手粗糙灵巧,他叼着旱烟杆,烟锅里燃着一点微红的光。火光跳上小贩布满沧桑沟壑的脸颊,又落进他浑浊却专注的眼瞳里。

“小哥买对了,”赵老七不知什么时候过来,指着那未完成的灯,“这灯是‘灶火灯’,年头里点上,引着灶王爷和祖宗的魂灵认门回家哩。”

月汐提着一个简单的八角纸灯站在云昭身后,灯面上是她自己剪纸贴的鱼戏莲叶。她望着那渐渐成型的“灶火灯”,又看看河面粼粼倒映着的两岸点点灯火,像无数坠落的星星在幽暗的河床游弋。忽然,远处河边“轰”地亮起一团火焰,一串土制爆竹被点燃,噼啪爆响,短暂的火光映亮了她微怔的侧脸,也刺进了那沉浮于幽微河光中的星点。

“走走走!”楚槐挤了过来,兴致高昂地拉起敖锐,另一只手里晃荡着半壶冷掉的老酒,“看傩戏去!老丈人当年可是乡里的‘傩面把式’!”敖锐被拉着,踉跄几步,那常年梳理的一把整齐银白的胡须,也被这挤挤挨挨的热闹气息蹭得有些凌乱,沾着一点不知谁的、粘糊糊的糖丝。

守影人依然在那个角落。他听着外头震耳欲聋的喧嚣,斗篷下的刺青似乎在跳跃。他慢慢地、极其缓慢地从怀里摸出半块不知何时偷藏起来的、已经变硬发白的糖冬瓜。像只啃啮着秘密的老鼠,将它小心地咬碎,吞咽下去。

夜渐渐深了,小镇的喧嚣沉下去,又浮起来另一种满足的喁喁低语。昏黄的窗户纸背后,人影晃动,是拆开新衣的窸窣,是数点铜钱时的叮当轻碰,是对明日年饭佳肴的低低商议。空气里残留着硫磺硝烟的刺鼻味、糖食糕点的甜腻香、煮肉的荤腥气、香烛纸钱燃烧后的灰烬味,还有人们身上散发出的汗气、酒气,以及那份踏踏实实暖烘烘的、守着一份微薄期盼的“年味儿”,重重叠叠地沉在河上、笼在屋顶、钻进每一条石缝、浸满每一个在小年夜里或兴奋难眠或疲惫酣睡的人的骨头缝里。

云昭靠在客栈吱呀作响的旧窗棂边,指腹无意识地擦过窗框上自己下午贴上去的一张崭新却粗粝的红纸“福”字。背对着窗外那片浓得化不开的、混合着人声烟火气的黑暗。黑暗中,老客栈那盏“灶火灯”刚刚被点燃,昏黄羸弱的火苗在未完成的人形纸骨中,微微跳跃着,像一颗小心翼翼捧出来的、在寒冷尘世里颤动的、温暖的小小心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