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3章 代我给马场町的烈士送束花
陈映真说的话,刘一民也在考虑,等这次文化交流活动结束之后,就将报告给呈上去。
刘一民也摸清楚了部里和文联的态度或者说是上级的态度,大家没有想到一次交流就起到应有的效果,更重要的是打开交流之门。
交流之门一旦打开就不好关上了,通过各个层级的交流来加强联系。
陈映真跟刘一民一直聊到凌晨一点才回去睡觉,等他走后,刘一民疲惫地躺在了床上。
临走之时,陈映真让刘一民帮他寻找一处合适的四合院,他特别喜欢燕京的院子,准备等以后往来大陆的时候作为常居之所。
刘一民满口答应,等找到合适的立即通知他。不过刘一民不知道以陈映真的身份,购房手续到时候能不能办下来。
接下来的日子里,《上帝的签证》这篇在岛上作家手里转来转去,白天跟着刘一民他们游览燕京,晚上回到屋里看稿子。
5月7日,在燕京的行程全部结束,刘一民带着他们到北戴河休养了两天。
在北戴河的日子里,李敖还跟刘一民一起比赛游泳,李敖的游的还行,刘一民询问之下,李敖讲这是当年跟自己老师学的。
“我高中的时候有一个老师,叫做严侨。是严复的孙子,我们师生关系很好,曾经一起密谋过P逃,要从岛上走,除了轮船飞机等交通方式外,还得学习一下游泳,我就是那时候学的,可惜,严侨后来被抓了,74年去世。”
严复就是那个翻译《天演论》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引到中国的严复,严侨是他的长孙。
在岛上被捕之后送到了绿岛,绿岛是一处小岛,上面建立了监狱,刚开始专门关押“政Z犯!”
每天都要参加“新生”运动以效忠D国,违反的人重则枪毙,轻则要关禁闭。
74年严侨去世,后来被我们追认为烈士。
刘一民惋惜地说道:“白色恐怖,不知道抓了多少人啊!”
“是啊,我认识一个大特务叫谷正文,他深度参与了当时的白色恐怖,制造了一系列的血案。他邀请我为他的经历写序,我答应了。我就是要将谷正文所做的罪恶印出来,让他亲自还原这段历史,让后来人都知道这份罪恶。”李敖用极为厌恶的语气说道。
李敖知道其中残酷,但是看到谷正文写出来的时候,仍然感到毛骨悚然,如坠冰窟。
刘一民拍了拍李敖的肩膀:“老李啊,求你一件事儿!”
“咱俩这关系用得着求啊!什么事儿?”李敖轻松地说道。
“回去帮我看看吴石将J,陈宝仓将J,朱枫以及聂曦等上千名烈士。”刘一民沉重地说道。
李敖点头说道:“行,我一定代你去看看。我其实很佩服他们,我整天骂来骂去,搞得好像谁也不怕。但我看完谷正文的回忆录,我就在想这是何等的勇气。
岛上的地形太特殊了,隔着长长的海峡,一旦出事儿,跑都没地方跑。我在想要是我进了军统的监狱,我能嘴硬多久呢!”
“不长,一点都不长!”刘一民说道。
李敖点头说道:“不长,不长!”
李敖大概向刘一民讲述了一下回忆录里记载的事情,所有人被捕后都遭到了严刑拷打,吴石烈士的一只眼睛被打到失明。
“特务也可恨,叛徒更更可恨!”刘一民咬牙切齿地说道。
“这一次,岛上的地下党被一网打尽。”
“我相信,肯定会有活着回来的同志。”
在允许老兵返乡之后,有少量同志历经艰难险阻回到了大陆。他们在白色恐怖之后,跑到深山老林,几乎过着野人一般的生活。
两人游了一圈之后回到岸上,其余人正坐在沙滩上休息。五月份的北戴河沙滩上非常凉爽,几人还需要浴巾来维持体温。
齐邦媛说道:“当年父亲在奉系工作时,他曾带着我来到北戴河。如今的北戴河物是人非,比以前更漂亮了。以前这边除了别墅之外,其余的地方都是荒野。”
“张学良也来过吧?”李敖问道。
刘一民说道:“来过好几次。”
“大家都骂张学良,但是这人一生至少做了两件对事,第一件就是改旗易帜,从地方王到诸侯的转变不是谁都能做出来的。虽然金陵方面不怎么样,至少在关键时候维护了国家统一。
另一件事情就是西安事变。其余地方办错事情不少,但这两件事情做得好。”
李敖认为张学良只此两件就可以称为民族英雄,只可惜其余方面能力欠佳,东北军一枪不放就跑回关内,实在是丢人。
“当年奉系没有中央支持,实在是打不过。”齐邦媛说道。
“就算是打不过也应该血战到底,若是日寇在东北损兵折将,不说迟滞侵略的步伐,至少嚣张的气焰会被打掉一大截。”刘一民说道。
陈映真说道:“他虽然改旗易帜,但是他的军阀本性改不了,对于军阀来说,保存实力是第一。东北没了,只要有部队过了山海关,还是有饭吃。另外,光头确实不顶用,在民族危亡的关头,还想着攘外必先安内,不但想消灭红军,还想灭了军阀。
就算是得逞了,最后中央军没损失吗?中央军能抵抗鬼子吗?后来的战绩证明,杂牌军打的不比中央军差。”
众人在沙滩上谈论了半个小时后,回到了附近的酒店。
接下来的行程是到沪市,沪市之后到鹏城。
在沪市,他们等到了三毛。
三毛没有在岛上,来的路上出现了意外,航班因为大雨延误,等抵达沪市之后就没有再前往燕京,而是住在了干爹张乐平的家里。
张乐平这阵子高兴的嘴都没有合过,逢人就向别人介绍自己的“干女儿”。
“三毛女士,好在有惊无险。”刘一民握着三毛的手说道。
三毛开玩笑道:“是啊,要是飞机在天上出事儿,大家就见不到我了。”
“你最近怎么又跑到欧洲了,前阵子去拉美,我还以为能见到你。”
“我在欧洲处理一下事情,接下来我准备回到岛上了,过一段安定的生活。”三毛坦然地说道。
李敖握手道:“三毛,欢迎你回岛,咱们以后倒是可以好好交流一下。”
岛上代表团都知道李敖和三毛已经化干戈为玉帛,对于这一幕倒是不太奇怪。
他们在沪市待了两天,参观了一下复旦大学,又去看了看沪市的发展成就。
复旦大学中文系研究传统文学的教授比较多,尤其是以前见过面的陈子展教授,将先秦文学讲的比燕大的教授还好。
在复旦大学,众人上了一堂生动的传统文化课。
齐邦媛甚至邀请陈子展有机会的话到他们大学做讲课交流:“陈先生,我们就需要像您这样的人。岛上也有您的学生,相信您过去讲课,一定是座无虚席。”
“齐教授,我老了,怕是看不到交流的那一天了。如果身体可以,我倒是真想去看一看,真想跟岛上的同胞说说话。”陈子展遗憾地说道。
“一定会有机会的。”齐邦媛肯定地说道。
陈子展摇了摇头没有说话,他到明年就已经九十岁了,自己的身体自己知道。
陈子展望向刘一民:“一民,我就比朱先生小一岁,朱先生去年去世,当我得知这件事情的时候,悲伤的无法站立,不知道朱先生的夫人奚今吾女士可好?”
“挺好,齐邦媛女士是朱教授的学生,在燕京的时候专门去见了。”
齐邦媛说道:“师母想念先生,不过精神状态还不错。”
“那就好,那就好,有时间了我到燕京去看看。”
在沪市的晚上,刘一民还跟之前在文研所学习的几位老师见了见面,勉励他们在复旦好好工作。
他们从文研所培训回来之后,得到了复旦中文系的肯定,目前在教学和文学研究上都是系里的当红青年教师。
《收获》的李晓林前来找到岛上代表团约稿,希望他们将在大陆的感受写成散文,到时候由《收获》发表出去。
见李敖等人同意,李晓林又将目光放到刘一民身上:“一民,可是好久没有投稿了,我听说你有一篇不错的稿子?”
“哈哈哈,是有这么一篇,但是晓林师姐,不能给你,我准备给《人民文艺》,我还给你们留了一篇,等写好之后送过来!”刘一民神秘地说道。
李晓林来了兴趣:“什么稿子?比《上帝的签证》还要好?”
“师姐,我还没写出来,怎么能说好不好呢?但是选材肯定没问题。”刘一民说道。
李晓林沉吟了一会儿:“那我就等你下一篇稿子,写好了赶紧给我们寄过来。”
众人好奇,但是都没有问。齐邦媛说道:“《上帝的签证》到时候发表在岛上,一定能再次引起热议。一民,其实你的书都应该在岛上发表。”
“我倒是想,但是出版社告诉我有一些需要删改,我不愿意删。”刘一民说道。
齐邦媛说道:“其实删一些也没什么不好的,整体的内容保留下来,对于岛上的读者也是一次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