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7章 莫非我赵光义就真的是庸才不成?!
大秦!
嬴政神情平静,看着天幕,似乎并无太多波澜。
在那个诸侯混战的年代,为了帝位下手对兄弟的事,简直多如牛毛。
兄弟阋墙算什么,连亲爹都能杀得心安理得。
“宋太祖身手不凡,若非突发急病,又怎会一夜之间暴亡?”
“赵光义乃文弱之躯,若真动手,怕也只能走些不见光的路子。”
“权力当前,谁能真正洁身自好?”
嬴政从赵光义后续对太祖一脉的打压中,早已嗅到了血腥气息。
要是真正名正言顺继承皇位,怎会连兄长的儿子们也不放过?
这不是巩固政权,这是清洗血脉。
怕的,就是那群曾属于赵匡胤的旧部重新集结,反扑上位。
……
汉武帝时期!
刘彻面色如常,毫不惊讶。
帝王之间尔虞我诈、兄弟反目,这样的剧情他见得太多。
只是——像高澄那种“荒诞得不讲道理”的操作,才真正让他觉得抽象。
相比之下,赵光义这点宫廷阴谋,几乎可以归类为“常规操作”。
“弑兄夺位?没什么稀奇的。”
“朕的父皇汉景帝,为了让朕顺利继位,可是把所有挡路之人都提前清理干净。”
刘彻叹了口气:“若赵匡胤能狠下心来,也不至于身死宫中。”
“最无情,便是皇家血脉。”
作为一国之君,必须将大局置于个人情感之上。
皇位的更替,往往伴随着流血和牺牲。
从另一个角度看,汉武帝倒也理解赵匡胤的迟疑。
也许在他内心深处,最终还是认同将皇位交给赵光义。
原因无他——赵光义势大成军,早已羽翼丰满;
而赵家那些年幼的子嗣,尚未具备独当一面的能力。
为了江山不崩,为了权力平稳过渡,传位弟弟未尝不是一种理智选择。
既然那是那个时代的“潜规则”,自有它存在的合理性。
……
贞观时期!
李世民盯着天幕中赵光义的身影,神情古怪。
排行老二?也是太宗?!
也是“疑似弑兄”?!
这未免也太巧合了些……
李世民越看越觉得亲切:这小子身上,怎么有几分自己年轻时的影子?
虽说过程不同,结果倒是如出一辙。
只不过,他李世民是策马夺天下,赵光义却是在兄长身边“暗度陈仓”。
谁更狠?谁更绝?恐怕只有历史能给出答案。
没曾想,时隔多年,竟能在他人身上看到当年的影子。
“倘若在宋朝兄弟相残,倒也并非不可想象。”
李世民轻声一叹。
一旁的长孙无忌、房玄龄等老臣皆面露认同神色。
毕竟当年玄武门前的生死局,他们也曾身临其境。
那年,李世民率八百亲兵兵临太子府,正是这场行动,奠定了大唐千秋基业。
但与赵光义不同的是,李世民之举,是不得不为。
李建成与他水火不容,两人之间早已势成死局,彼此容不得对方喘息。
那不仅关乎皇位,更关乎性命安危。
是殊死搏杀的必然结局。
相比之下,赵光义所面临的局势,显然并没有那般迫切与残酷。
……
大宋!
当天幕中画面浮现,赵光义面色顿变,仿佛一瞬间血色褪尽,连站都快站不稳了。
“官家!”
“大哥,小弟对您从无二心!”
他急急开口,努力为自己辩白。
赵匡胤静静凝视着他,没有立刻回应。
当年开国之初,赵匡胤确实曾动过将皇位传给赵光义的念头。
太后也留下过遗命,希望他遵从家族安排,由赵光义继承大统,再传给幼弟赵光美。
可随着时间流逝,赵匡胤的想法也在悄然生变。
他一方面默许赵光义在朝中培植势力,暗中布局;
另一方面又极力培养自己的儿子,希望在庙堂之上为他们赢得一席之地。
赵匡胤心中,其实早已筹划两手准备。
若儿子成器,那便是传子;若无出息,则再考虑传弟。
看到天幕中一幕幕,他心中其实已然明了了几分真相。
“光义,起来吧。”
赵匡胤长叹一声,神情中透着复杂。
“朕知道,你未必真起了杀心。”
“你虽心有所想,朕并非不能理解。”
“你多年暗中掌控禁军,布置亲信,但并非所有人都能为你所用。”
“母后的遗诏朕知晓,可朕也有自己的考量。”
“这是皇权传承的问题,不是亲情能左右的决定。”
“若你真有那般能力,朕自会将大位交予你。”
“可你叫朕一次次失望。”
赵光义沉默着,脸上却难掩痛苦之色。
太后当年的安排,他当然知晓;皇位的诱惑,他也从未遮掩过自己的渴望。
此刻赵匡胤将话挑明,他也再无掩饰的必要。
“官家,莫非这是强行掩盖现实?”
“莫非我赵光义就真的是庸才不成?!”
赵匡胤摇头不语,目光却落在远处,似乎陷入了更深的思考。
他忽然想起一件让他心绪翻腾的事:
若传位于赵光义,那么赵信、赵桓这些未来的“子孙”,其实就不是他的血脉,而是赵光义一脉的后代!
想到这,赵匡胤原本微微佝偻的脊背,忽然又挺直了几分。
“这便是答案了。”
“怪不得,朕心中总有一丝芥蒂。”
……
洪武时期!
“依老夫之见,这赵光义未必真下得去手。”
“在五代乱世,皇位更迭本就是乱象频生,兄终弟及,实属权宜之计。”
朱元璋开口,语气竟有几分宽容。
虽以铁血著称,朱元璋对亲情却自有其坚持。
他并不愿相信赵光义真会为了权力亲手送兄长上路。
或者说,他不愿接受这种冷血的设定。
“父皇此言极是。”
朱标神情肃穆,忽然行了一礼。
“若将来儿臣不幸身亡,恳请父皇于诸王之中择贤者承统。”
这番话并非客套,而是发自肺腑。
若真有那一日,他希望父皇不要一意孤行立皇太孙,
而是在藩王中择最有才干者继位。
这“贤王”是谁,明眼人自然心知肚明——
正是燕王朱棣。
他朱标未曾点破,却也不必点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