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 山河虽亡志未死,气节长存照千秋——!!

在历朝亡国的皇帝中,若不算那些纯属傀儡、毫无实权的如子婴、汉献帝刘协之流——

其他真正执政的亡国皇帝中,论勤勉程度,几乎没人能与崇祯帝朱由检相提并论。

若真要找个对比,大概也只有元顺帝前期还能略作一战。

朱由检这一生,从登基到末路,几乎没闲过一天,操劳到死,最终却是徒劳无功。

原本他只是个逍遥自在的亲王,这辈子与皇位八竿子打不着。

可命运突如其来地转了个弯——

哥哥朱由校像明末的几位皇帝一样,迷失在荒诞荒唐中,一命呜呼。

朱由检坐在王府,皇位就这么突如其来地砸到了他头上。

随之而来的,是那句被赋予厚望的“吾弟当尧”。

他于是便从此兢兢业业,风雨无阻,几乎未曾有片刻懈怠,宛若走在刀尖上的人。

但终究,光靠努力是难以对抗命数和才智的差距。

十四岁的道光帝登基,虽然年幼,却坐稳了龙椅数十年,称霸朝堂。

而朱由检则是在登基之初,就被迫“认贼作父”,对魏忠贤低头哈腰。

好不容易联手东林党清除了魏忠贤这个大患,结果发现——

这群东林士人不过是另一股顽固势力,一丘之貉。

满朝党争如同山头林立,朱由检哪怕有心想做事,也举步维艰。

渐渐的,他变得多疑,用人不信人,信人又生疑,疑而不用,甚至直接铲除。

内政已是一地鸡毛,外患又接踵而至——辽东战事不断,天灾频发,土司作乱,局势一片狼藉。

到后来,国库枯竭,连军队的口粮都发不出来,兵士饿着肚子,何谈战斗力?

所谓“明军不满饱,满饱不可敌”。

而彼时“满饱”的清军,则在皇太极的带领下如狼似虎,节节推进。

当时明军不少都投降了清廷,就比如名将洪承畴,也倒戈而去。

大明走向终结,朱由检虽说有责任,但真要论罪魁,他却未必当得起。

他的能力也就到那,不可能指望一个风雨飘摇中的末代皇帝——

突然化身刘秀、李世民或者嘉靖。

真正埋下祸根的,是大明几位早期皇帝开启的“甩手掌柜”之风。

从嘉靖开始,这种“皇帝隐身”的趋势便逐渐显现。

虽说嘉靖二十年不上朝,但他依旧牢控政务,朝堂尚能维持。

到了朱由检的爷爷万历后期,才是彻底躺平,甩手不干,政务瘫痪。

朝堂若无主心骨,岂能撑起一个王朝?

若非绝世枭雄,谁也难力挽狂澜。

朱由检这个皇位,不论谁来坐,开局都注定是低人一等,委曲求全。

他能最终以死殉国,已是将自己这一生交出的最好答卷。

功过是非,随风而逝。

……

康熙时期!

康熙静坐宫中,看着面前播放的大明末代帝王的视频,神色凝重,轻叹一声。

“大明啊,真正开始败落,还是从万历、泰昌、天启三代之后。”

“崇祯登基后,虽有心整顿朝政,无奈大势已去。”

“他亡的是国家,不是人品;他失的是江山,不是气节。”

康熙一边看着画面,一边缓缓开口,对身边围坐的皇子们语重心长地讲道。

他年少时对《明史》极为熟悉,尤其对明末的风云变幻格外在意。

“明亡之因,并不能全怪在崇祯身上。”

众皇子虽点头附和,但无人敢随意发言。

康熙目光一转,落在太子胤礽身上,淡淡道:

“胤礽,你怎么看?”

太子沉吟片刻,答道:“明亡既是朝纲败坏、民生凋敝所致,亦是命数既定,非一人所能挽回。”

康熙点了点头,未多言。

这才让其他皇子也纷纷献言。

“崇祯勤政如牛,却误信小人,轻疑忠臣,终至瓦解社稷。”

“他虽有偏失,但非亡国之罪人。”

“天启若亡国,尚可理解;崇祯不该亡,却亡了,真可叹。”

康熙听着,面露几分赞许。

这些话虽各有角度,却也皆有道理。

他抬头望着天幕,神情微凝。

大明诸多皇帝的点评已完了,接下来,该轮到他们大清了。

虽然康熙不是开国之君,却也是大清帝系中,地位无可撼动的一代雄主。

大清的亡国皇帝即将登场,这让康熙内心泛起了一丝不安。

“咱们大清的末代皇帝,可不能比大明还丢人啊……”

他低头沉思,不禁回想起历代王朝末期那令人唏嘘的时刻。

宋少帝毅然沉海殉国,为大宋留下了最后一抹尊严;

崇祯帝虽回天乏术,但最终自缢煤山,以命捍卫皇帝的尊严——

“君王死社稷”这五个字,留给后世无尽敬意。

若是大清那位末代之主,若胆小怕事、畏首畏尾,岂不被后人笑掉大牙?

“再怎么说……也不能比徽钦二帝更窝囊吧?”

康熙暗自低语,却不敢在众人面前说出口。

这时,太子似乎察觉了父皇的忧虑,轻笑一声,劝慰道:

“父皇宽心,大清江山稳固,怎会覆灭?”

“自然也不会有亡国之君。”

康熙目光扫了他一眼,语气淡然却带着一丝冷意:

“世上从未有永不倒塌的朝代。”

“朝代更替,自古常理;即便我大清再怎么强盛,终究也有走到尽头的一天。”

“而新的王朝,也将在那之后崛起。”

他并不想听儿子那种不着边际的安慰。

太子面色有些尴尬,干笑几声,讪讪作罢。

康熙轻声自语般说出一句话:

“只希望我大清的末帝,哪怕亡国,也别太丢人现眼。”

……

对于即将出现的新的亡国之君,各朝代都满怀好奇。

继元朝之后,中原大地迎来了另一个异族入主的时代——满清。

前朝的蒙古统治者,只守了一百年便走向腐朽与崩解。

这大清,又能撑多久?

这个答案无人知晓。

因此,众皇帝对于即将登场的“最后的帝王”,都屏息凝神,摒弃杂念。

此前关于崇祯的一切讨论,也被按下了暂停键。

只见天幕缓缓浮现新的文字——

【大清的末代皇帝——】

【也是自大秦肇基、绵延中国两千一百三十三年皇权帝制的终结者——】

【爱新觉罗·溥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