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第12章 安定后方
黄宁带兵刚出城未久,就看见传令兵策马驰来。
“黄将军,大帅派我来告知你,让你务必守城,不得驰援。”
黄宁一听,也知道后方安稳的重要性。
于是他开口道:“好,回去告诉大哥,曹、郓二州势必固若金汤,请他不必担忧。”
接着黄宁望着传令兵策马驰走。
随即他正勒转马头准备赶回城中,此时前面平阔的野地里出现了一群衣衫褴褛的流离百姓。
接着黄宁策马上去开口问道:“这位老人家,你们是从何处来啊?”
老人一见黄宁身后排列的乌压压的骑兵,他连忙伏地叩拜。
“回禀将军,河南道遭了灾,赤地百里,听说义军在这边广施粥食,我们就都过来了。”
黄宁一听,当即便明白,义军的名声看来都传的很远了。
这说明,之前他们做的工作很有成效。
而现在对于这些受难百姓,更是应该扶危济困一把。
“诸位,黄大帅造反为民,今日我请大家到郓州城中去吃顿饱饭。”
黄宁这么一说,四处稀稀落落的百姓都伏地叩拜感谢。
而这时一旁的将领开口道:“黄将军,如果流民进城人太多怎么办?”
“现在郓州城刚稳定下来,搅扰了城中已经安居的百姓,指不定会适得其反。”
“不必担心,咱们义军要想进一步壮大,兵源就是这些人。”
黄宁这么一说,一旁的将领们虽然也认可其说。
不过他们却觉得,这些百姓若是要参军,未经训练,那也估计是乌合之众。
而黄宁却不以为然。
毕竟他觉得,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这些受难百姓就是星星之火。
黄宁领着流民队伍缓缓向郓州城门行进。
夕阳西下,城墙上巡逻的士兵远远望见大队人马靠近,立即吹响了号角。
城门守将认出了黄宁的旗帜,连忙下令打开城门。
然而,当衣衫褴褛的流民涌入城中时,街边的商铺纷纷关上了门板。
“又是这些逃荒的,脏兮兮的,可别把病带进来。”一个绸缎庄的掌柜低声嘀咕。
几个孩童躲在母亲身后,好奇地打量着这群陌生人,却被大人一把拽回屋里。
“看什么看?小心染上晦气!”妇人厉声呵斥。
流民们低着头,不敢与城中百姓对视,只是默默跟着黄宁的军队前行。
黄宁察觉到气氛不对,眉头微皱,但并未多言。
他下令在城西空地搭建临时粥棚,安排流民暂时安顿。
然而,消息很快传开,城中百姓议论纷纷。
“听说黄将军带了几百个流民进城,这不是引狼入室吗?”茶楼里,一个书生摇着扇子说道。
“就是,这些人饿急了,保不准偷鸡摸狗!”旁边的商贩附和道。
流民们蜷缩在临时搭建的草棚里,听着远处传来的闲言碎语,眼中满是惶恐。
一个瘦弱的老妇人抱着孙子,低声啜泣:“早知如此,还不如死在路上…”
黄宁的亲兵听到这些议论,愤愤不平:“将军,这些人太不知好歹了!”
黄宁抬手制止:“百姓有顾虑是正常的,我们要用行动证明。”
他亲自巡视粥棚,确保每个流民都能分到热粥。
然而,城中富户却联名上书,要求将流民驱逐出城。
“将军,若不处置,只怕民心不稳啊。”师爷忧心忡忡地递上请愿书。
黄宁沉声道:“传令下去,凡有欺辱流民者,军法处置!”
当晚,几个地痞故意往粥棚里扔石头,砸伤了一名流民孩童。
黄宁闻讯大怒,亲自带兵捉拿闹事者。
“将军饶命!我们只是…只是开个玩笑…”地痞跪地求饶。
黄宁冷冷道:“每人二十军棍,以儆效尤!”
惨叫声响彻夜空,城中百姓噤若寒蝉。
次日清晨,流民们发现粥棚外多了几筐新鲜的蔬菜。
“这是…”老妇人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一个城中老农低声道:“将军说得对,咱们都是苦命人…”
渐渐地,城中百姓对流民的态度开始微妙地转变。
几个胆大的孩童偷偷跑到粥棚附近,好奇地打量着这些“外乡人”。
“你们…真的从河南道来吗?”一个扎着小辫的女孩怯生生地问道。
流民中的少年点点头,从怀里掏出一个粗糙的木雕小鸟:“送给你。”
这个小小的礼物,成为了打破隔阂的开始。
黄宁注意到这个变化,立即召集军中工匠:“教流民们做些手艺活,让他们能自食其力。”
很快,城西的空地上搭起了简易的工棚,流民们开始编织草鞋、制作木器。
“将军,这些手艺品可以拿去集市上卖吗?”一个独臂的老兵恭敬地问道。
黄宁拍拍他的肩膀:“不仅可以去卖,我还要给你们安排固定的摊位。”
这个消息在城中引起轩然大波。
“让流民在正街上摆摊?这成何体统!”几个乡绅气得胡子直翘。
但第二天清晨,第一批流民手工艺品还是出现在了集市最显眼的位置。
令人意外的是,那些精巧的藤编筐、结实的草鞋很快就被抢购一空。
“没想到这些逃荒的,手艺倒是不错。”一个买了藤筐的妇人小声嘀咕。
黄宁站在远处观察,嘴角露出满意的笑容。
他转身对副将说:“去把城里闲置的旧屋整理出来,让流民中的老弱妇孺先住进去。”
这个决定再次引发争议。
“凭什么把我们的房子给外人住?”几个房主堵在衙门口抗议。
黄宁亲自出面解释:“只是暂借,每月会付租金。”
说着他掏出自己的俸银:“这是第一个月的租金,请各位行个方便。”
看到将军自掏腰包,抗议的人群渐渐安静下来。
与此同时,流民中的青壮年被组织起来,开始参与城墙的修缮工作。
“将军,我们真的能当兵吗?”一个高大的青年眼含期待。
黄宁亲自为他系上义军的红巾:“从今天起,你就是我帐下亲兵。”
这个消息像春风般在流民中传开,年轻人们纷纷报名参军。
城中的气氛一天天缓和,但粮食却日渐减少。
“将军,粮仓的存粮只够支撑半个月了。”军需官忧心忡忡地过来报告。
黄宁沉思片刻:“传我命令,从明日起全军口粮减半。”
这个决定让将领们大吃一惊:“将军,这会影响士气的!”
“我的那份也减半。”黄宁坚定地说,“流民和城中百姓,一个都不能饿着。”
消息传开后,流民们自发组织起来,到城外挖野菜、捕鱼。
更令人感动的是,城中百姓也开始主动捐粮。
“将军,这是我家存的老腊肉…”一个曾经反对最激烈的乡绅红着脸递上包裹。
黄宁深深鞠躬:“我代流民兄弟们谢过了。”
就在局势逐渐好转时,探马突然来报:“将军,发现唐军斥候在城外三十里活动!”
整个郓州城顿时紧张起来。
“定是流民进城走漏了风声。”几个将领急得直跺脚。
黄宁却异常镇定:“传令,加强城防,流民中的青壮年全部编入守城队伍。”
这个决定让所有人都捏了把汗。
“将军,这些流民才训练几天,能靠得住吗?”副将小声问道。
黄宁望向正在操练的新兵:“虽为新卒,可为了保护自己的容身之地,必定勇不可挡。”
果然,当夜官军偷袭时,这些新兵表现得异常勇猛。
“为了我们的新家!”新兵们挥舞着大刀,一个个冲上城墙。
激烈的战斗持续到天明,官军最终丢下数百具尸体仓皇撤退。
战后,城中百姓自发组织犒军。
“多亏了这些新兄弟啊!”酒馆老板把珍藏的老酒都搬了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