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瞒,算我求你了,别用文言文呀!
“哎呀呀,公明你怎么现在才来告知我,这可真是害惨了我呀,曹贼杀到关口了吗?!”
杨奉现在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左蹦乱跳,双手插搓在背后不断摇晃。
“军中将士可曾就位?快快与我一同迎敌。”
就以常理而言,杨奉凭借险关之力御敌,曹操纵有近万雄狮也不可能攻破。
但曹操是谁?那是有着独特的人格魅力和逆天气运,以及超乎常人的实力,仅凭“宁叫我负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负我”这两句话就让杨奉似如芒在背。
“主公莫急,我们只是发现了曹军的驻地和旌旗,他们安营扎寨,距此还有近一个山头的距离,而且并没有先行进攻的动静。”
“……不是,你家马?”
杨奉顿时想要口吐芬芳,没到关前你大呼小叫个甚,还把我门撞坏了,当然最主要的是让你看见了我满脸的墨水,有点小尴尬…
“扎营而不攻,稳操而不迟,常言道兵贵神速,如果他们想要入关的话,不应该是先发制人,趁我等不备,一举而克吗?”
“但如今他们却明晃晃的,在我们眼皮子底下安营扎寨,怪哉怪哉。”一系列的问题被接连抛出,越是奇怪,杨奉就越是害怕。
不消多时,徐晃和满身佩甲的杨奉就穿过瓮城来到关前,两人立于城墙之上,感受着风沙的侵袭,不断扑朔着将士们的双眼。
“主公,你看。”
顺着徐晃手指的方向,在远处的天际线边,杨奉隐约可以看见连绵的军帐排列一行,虽不清晰,但足以推断人数,少言也有个数千人。
“能从这个方向过来的必定是曹军,但就是不知道他们葫芦里在卖什么药,难不成是畏惧我的兵锋…”
杨奉左手按在刀把之上,右手摩擦着下颚,还没装逼两下就被风迷了眼。
于此同时——曹营大帐
“文若,根据那群来投奔的残兵所言,轘辕关如今恐已被杨奉那厮占领。”
曹操甩着宽大的长袍从主位上站起,此前他曾收到董昭书信,信上面说一定能够说服杨奉让自己入京。
而现在好不容易力排众议,带了荀彧和五千兵力千里迢迢赶到,却传出董昭已死,杨奉控制河南尹的消息,换作是别人早就气得语无伦次了。
“主公,这杨奉出身白波军,有勇无谋,身旁又无智者,董昭技不得逞只能怨他才能不足,吾等只需表明对此一概不知便可。”
荀彧扶手一拜,左手挽于身后,右手挺于胸前。
“我们已经控制了颍川郡,扼守了东出和南下道路,断绝了刘表的物资支援,主公可遣一使者表明友好,再与他缔结友盟,让杨奉此人放松警惕。”
“事后再假借提供粮草之便,让其迁汉献帝于鲁阳,杨奉短智,求小利必会上当,到那时咱们再趁虚而入,岂不大功告成?”
荀彧不愧为智囊,两三下就将杨奉如今的处境展露无遗,缺粮的确是他现在最大的问题,若换作以前的“杨奉”绝对会上当,但现在已今非昔比。
“就按文若所言,取笔砚来。”
……
轘辕关——城楼之上
“那…那是什么?何人在纵马狂奔。”
轘辕关海拔五百二十米,身后是洛阳盆地,前方则是豫东平原,因此从关上向远处俯视,有一种以高打低的感觉。
透过朦胧的风气,城墙上的众人都望见了几十名纵马的身影,他们汇聚成一个小小的影团,度过平原道路,在山下盘旋的土路上不断疾驰。
“看这样子,应当是曹操的派来的使者,就是不清楚来的是哪一位嘴上能人。”
杨奉一伙处在山上,而那群信使则处在山下,双方虽能互望,但真相聚起来还得费不少功夫。
吃了野菜团,喝了露水粥,杨奉已经有点六魂无主了,大约从早晨到了中午,站在城楼上的杨奉感觉都要被风吹成小黄人,是沾染着风沙的“黄”。
“此处可是轘轩关,楼上之人可是朝廷驻军?”
……杨奉就纳了闷了,门匾上刻的那么大两个字,你是不认识吗?
“对!我们是奉天子命令来此据守,我乃朝廷新任车骑将军徐晃,你们是何人,来此有何要事?”
最先回话的是徐公明,毕竟杨奉要是开口:“我乃大将军”,万一被人秒杀怎么办?
“我乃兖州牧曹操麾下使者,今特传书信一封,以表友盟之举于大将军杨奉观阅。”
这名使者从袖中掏出一封帛书来,缓缓展开,与杨奉众人眼中露出上面的大片黑墨,不过距离太远,并看不清上面字迹。
“即是如此,将书信放在关门前,你们可以走了。”
除了这名主使外,其余几十名护卫都身佩甲胄,腰缠横刀,打眼一瞧就是从人堆里爬出来的老手,不过并没有佩戴远程箭弩,这让杨奉放下心来。
“我家州牧说了,必须要亲手送到大将军手上。”
“我就是大将军杨奉,这书信我会览阅,尔等可回去禀报曹操,就说朝廷愿意与忠臣结交。”
底下的曹军不认识杨奉,但看着其手上的大将军虎符放下心来,也是鬼门关前走一遭,可以回去交差了。
“驾~”
待到曹军走远,徐晃才命人打开关门的一条小缝,遣兵卒将信带上来送到杨奉手里。
“不知这曹操听从了荀彧什么建议,搞出这一封信来又是想做什么?”
带着这一丝疑惑,杨奉从最右边第一个字开始一观,生涩难懂,都是一些小隶文笔。
三国时期汉字以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五体并行,其中隶书为官方主流字体,楷书和行书开始普及于日常书写。
不过这些都难不倒杨奉,毕竟他当年就是历史系的搞菜生,这些对他来说不过是考试中的家常便饭。
“啧啧啧,有点意思…还是文言文写法,有必要搞得这么端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