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曲江诗会--开场

曲江园子杵在长安城东南角,紧贴着乐游原的土坡坡。从通善坊的杏园往南走半里地,就能瞅见那片芦苇荡子——这地界儿风水好得邪乎,东边挨着大雁塔的尖顶顶,西边能望见芙蓉园的朱红墙,活脱脱像个金元宝嵌在城根底下。春明门出来的官道在这儿分了个岔,往北通着平康坊的莺歌燕舞,往南直奔终南山的青石头。打前隋起这儿就是达官贵人扎堆的地界,前年圣人才命将作监重修了九曲回廊,把汉武爷留下的宜春苑旧址也包了进来,如今足足占了三百亩水面。

秋阳刚爬到慈恩寺檐角,曲江池面已经飘满彩帛扎的莲花灯。工部的人鸡叫头遍就来忙活,沿着九曲桥每三步挂盏琉璃灯笼,里头掺了终南山采的萤石粉,日头一照晃得人睁不开眼。水榭四面支起月白纱帐,乍看跟云彩落进池子里似的,细瞧才发现纱上绣着《昭明文选》的残句,风一吹字儿都活过来。

池子东头那排老柳树叫绸缎裹成了画轴,每棵树干都垂着丈把长的宣纸,专等才子们即兴泼墨。几个小吏正往池心亭的飞檐上拴铜铃,铃舌儿刻成毛笔尖的模样,风过时叮叮当当响,倒像是催人作诗的更漏。最扎眼的是池西头搭起的七层诗台,每层台阶拿不同颜色的银杏叶铺成金毯,最高那层摆着圣人的鎏金御案,案头琉璃盏里盛的却不是酒,而是终南山快马送来的晨露。

池畔二十张檀木案已铺开,每张案上除了笔墨砚台,还摆着三样新鲜玩意儿:平康楼特供的琉璃酒壶、终南山红泥烧的急须盏、外加个巴掌大的沙漏——这是为防才子们酒劲上头忘了时辰。池子南面苇荡子里藏着三十六架水车,车叶子全换成薄木片,专等诗成时放水流觞用。

当日头爬到正空时,整个曲江已成了个琉璃世界。池面漂的灯、树上挂的绸、亭角悬的铃,被秋阳镀了层金边。残荷梗子从琉璃灯缝隙里支棱出来,反倒添了三分野趣。最绝的是池底沉着三百六十面铜镜,把天光云影折到两岸纱帐上,映得那些绣上去的诗句像是浮在半空里。这会儿要是打春明门上往下瞅,准以为曲江池子叫仙人泼了碗琥珀光,晃得满长安城都睁不开眼。

整个诗会的会场周边还都竖起了巨大的宫灯,那是为了等到晚上的时候给诗会照明用的,不过园子门口的左右两侧的半里路却是极不协调的场景,数根挂着曲江诗会--平康楼倾力赞助的丝绸条幅显得格格不入。

晨雾未散尽曲江池畔的桃枝上已挂满红绸。晨雾里三丈红绸迎风招展,墨字张狂如饿虎扑食:“平康楼献酒八十斤以贺诗会“。弘文馆的刘学士刚下马车就踉跄后退,三绺长须抖得像风中芦苇:“成何体统!成何体统!“

“这康王真他娘是个活宝!“程咬金骑着枣红马颠过来,绿袍子襟口大敞,露出半拉护心毛。他抻着脖子朝后头马车喊:“李老哥快瞅瞅!这红绸子挂得比俺当年劫皇杠的幌子还招眼!“马蹄子踢翻个檀木算筹架,惊得池边白鹭扑棱棱飞起。:“俺老程就爱看热闹!这红绸子挂得比劫皇杠的幌子还带劲!“

李绩的马车吱呀停在九曲桥畔。李绩掀帘就骂:“竖子胡闹!“他闺女李夕的鹅黄裙摆扫过车辕,腕间翡翠镯子映着晨光:“阿爹瞧那绸带料子。“老将眯眼细看,竟是少府监特供的蜀锦,往年只有亲王冠礼才舍得用。

“老爷,外头都说《秋词》是抄的...“侍女话音未落,李绩冷哼打断:“长孙娘娘当面考校,七八个学士盯着,那小子能当场背出整本《周髀算经》!“车轱辘碾过青砖发出吱扭吱扭的声音。李夕葱指绞着帕子轻笑:“女儿倒想看看,我那个病秧子夫君哪来的底气得罪半个长安城?“

池畔忽炸开声嘶吼:“斯文扫地!“博陵崔明礼举着玉笏要捅绸带,却被少府监匠人拦住:“大人仔细!这绸子用终南山松胶粘的,硬扯要赔两贯钱!“老学士的七破间色裙沾满晨露,袖口金线绣的《论语》章句与“平康楼“三字纠缠在一起。

魏徵的紫袍刚现身在九曲桥,就被十几个大儒围住。崔明礼唾沫星子溅到他獬豸冠上:“魏公!这是要把圣贤之地变商街啊!“老臣弯腰拾起片碎绸,对着日头细看:“这蜀锦倒是上好的贡品...“话音戛然而止,绸布背面竟用金粉印着少府监的官印。

二十个金吾卫抬着鎏金酒坛列队而入,坛身封泥盖着皇帝私印,正是三日前御赐的“贞观醉“。少府监大匠敲响铜锣:“吉时已到——献酒!“三百条绸带应声而落,纷纷扬扬如雪片飘飞。崔明礼慌忙扑救印着官印的绸布,却见每片背面都盖着少府监的朱砂戳记。

而此时的李平康还和没事人一样的将自己的马车停在路边看着那些条幅得意的对着身边的墨洁道:“你家少爷我聪明吧,咱不能吃亏,捐献了八十斤贞观醉不能白捐献不是,必须要把咱家的名号打出去。”

别看墨洁和李平康岁数差不多,可也是受过墨家严格的教育的,墨家好歹也是千年传承的家族,看到这个景象墨洁也是哭笑不得。

铜铃声叮当响着从雾里钻出来,越王府的鎏金马车咯吱咯吱碾着石板路停下,而此时诗会内响起了一声高宣:越王,康王驾到,而后诗会的众人都走出诗会迎接,正好撞见车边的李平康和正要下车的李泰。

身材富态的李泰扶着腰带下车,绣着金线云彩的蟒袍被太阳照得发亮,腰上挂的玉佩一晃一晃的:“三弟这排场整的,跟西市摆摊卖胡饼的似的——“他抬手指着树上挂的白绸带,“就是这做买卖的架势,把曲江诗会的文气都糟蹋了!“

李平康一身素衣服上沾着一点定的灰,拱手行礼时袖子滑出半卷书:“二哥这话说的,我这八十斤贞观醉白送不要钱,就借块地方挂个招牌。“他突然提高嗓门,惊得池边麻雀扑棱飞走,“二哥要是嫌难看,干脆替诗会把酒钱结了?“

“多大点事!“李泰扯下玉佩扔过去,“当给你病好了添个彩头!“玉佩眼瞅要砸地上,被李平康用本黄皮账册接住。他翻开账本露出皇帝批的红字:“二哥的心意我领了,不过这贞观醉是父皇赐的名,一斤八百贯钱。“手指头戳着“寒鳞入燎紫宸“几个御笔字,“八十斤得六万四千贯,里头三万二还得给母后送去。“

李泰脸憋得跟猪肝似的:“八百贯?你是不是大病的时候把脑子给烧坏了?你咋不去抢...“话没说完就被李平康的大嗓门盖过去:“寒鳞入燎紫宸殿,渭水冰刃剜龙鳞 玄武箭雨凝琥珀,胡尘腥染衮衣皴。“他背的正是皇上写在酒坛子上的诗。全场突然安静得能听见池水冒泡,连举着笏板要骂人的崔老头都卡壳了。

“ 独淬劫灰炼星髓,九蒸霜魄瓮底春。何须屈指量劫数,一瓮贞观淬古今。“李平康往前逼一步,账本拍得啪啪响,“二哥觉得父皇会为''破酒''写诗?“他突然抖开账本,红彤彤的玉玺印晃人眼睛,“还是说...二哥觉着父皇没眼光?“

李泰的腰带扣“咔“地崩开,金疙瘩滚到程咬金脚边。老程捡起来哈哈大笑:“越王这裤腰带还没俺劫道的麻绳结实!“笑声震得树上的绸带乱抖,一片白绸呼啦糊在崔老头脸上。老头扯下来一看,绸子背面盖着少府监的红章,两眼一翻直接挺地上。

“买不起不是二哥的错,但是质疑父皇就是二哥你的不是了。”李平康的话还没说完,就看见后面来了一队仪仗,那是太子的仪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