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章 十县屠九县

这语气中不夹杂任何一点感情的话语。

让跪伏于地的孙传庭顿时感觉自己好像跪在了烧红的铁板上。

如果仅凭对国利好的角度出发,陕西境内的宗室确实是该处理一下......

毕竟前些日子他游历陕西时。

曾亲眼看到当时秦王府的一个妃子出游,身后所跟的随从便有百人之多。

这些随从各个衣着绮罗,一身衣服便是穷苦百姓种地半年都买不来的。

这还只是仆从而已......

可是......皇家宗室的问题,是他一个小小的辞官进士所能妄加评议的吗?!

孙传庭一时间不清楚皇帝问这句话究竟是什么意思,也不知道该如何回答。

从心里,他是想回答“该杀”的。

但此举在三纲五常的基调下,实在显的太过惊世骇俗。

就在孙传庭口干舌燥不能言之时,他又听到耳边传来声音。

“这个问题是朕问的,所以不管你说了什么,朕都不会怪罪于你,不必惊慌。”

听闻此语,孙传庭心思飞转,大致明白了这是皇帝对他的一次考验。

宗室与民生,孰重?

皇帝的话让孙传庭不由自主的热血上涌。

同时孙传庭也大抵猜测出了,为何皇帝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做到这一步。

仅就这份直白的担当而言,做臣子的但凡有点心气,又怎么可能不为皇帝效死?

孙传庭深吸一大口气,控制住心态后高声回答道:

“回禀陛下,若是从利国利民的角度出发,陕西境内的那些宗室确实......皆该杀之!”

孙传庭本想委婉点回答,但皇帝的问题是宗室该不该杀。

这个时候他若是再去逃避什么,恐怕会让自己的印象在皇帝心中大打折扣。

孙传庭不愿意看到这种事情发生,因为对于他来说。

这不光是一个救陕西救大明的重要机遇,更是他孙传庭本人建功立业的机会。

所以,面对着皇帝,他说出了这种对皇权大不敬的言语。

因为他明白,雄才大略的皇帝不会因为臣子一句为了国家利好的言语,就怪罪于身。

听着孙传庭的回答,朱由检慢慢点了点头。

对于朱由检来说。

民众可以从宏观推动帝国前进,而宗室只能在微观不断拖拽帝国前进的脚步。

所以若是他选择的官员,从思想的根源上有问题,那即使行政能力再强也无所意义了。

态度错了,能力越大越反动。

孙传庭的思想,让他很满意。

什么皇权不皇权的,对于朱由检来说根本不重要。

一心为了帝国前进的领袖,愿意为了帝国献出一切包括自己的生命。

权力,只不过是他推动帝国前进的必要工具罢了。

面对着跪伏于地的孙传庭,朱由检淡淡开口道:“起来吧,跟朕说说你在陕西的见闻。”

当即,便有一名小太监为孙传庭搬来一个绣墩。

孙传庭知道自己第一关算是过了。

可他非但没有轻松,反而还越来越紧张起来。

一边调整着自己的心态,孙传庭一边开始小心翼翼的和陛下讲述自己在陕西的所见所闻。

朱由检听着孙传庭的讲述,也是淡淡点了点头。

从谈话中来看,孙传庭确实对大明朝各地都有所了解,陕西山西一带更是如数家珍。

尤其是关于如何去切实有效的治理基层方面,孙传庭倒还真说出了几分自己独到的见解。

不过这些终究只是纸上谈兵,孙传庭能力究竟如何,还是要从具体事件中才能看的出来。

对于孙传庭这种有志爱国中年。

朱由检愿意给他一个证明自己能力的机会。

聊了一会儿后,朱由检对孙传庭开口说道:“今日先去休息休息吧,明天朕有个差事要交给你办。”

皇帝开口,孙传庭自然是也不敢再多说什么,当即跪地叩首告辞。

回去后。

孙传庭缓了好一会儿,才长长舒出一口气来。

原本。

孙传庭以为自己中过进士当过京官下过基层,还有过辞官的壮举,自觉也有几分阅历与傲气。

可是方才面对着年轻的新皇,他才真正体会到了什么叫做如履薄冰战战兢兢。

虽然皇上对他的态度还算温和,但那无形的气场却着实压的他喘不过气来。

连着用凉水往脸上泼了好几次,孙传庭方才慢慢冷静下来。

缓过来后,他不禁对皇帝方才所说的差事充满了期待。

自己追随皇帝来陕西的举动果然没错。

接下来。

不管是为了大明还是为了自己,都要尽力办好皇上吩咐的差事。

......

与此同时。

西安府内三十余县。

除了昨天已经收到消息的那十来个县城外,其余诸县在收到圣谕之后也是赶忙心惊胆战马不停蹄的忙碌起来。

同僚的首级可都还没烂呢!况且皇帝就在陕西境内,谁敢造次?!

可是将收拢流民的工作完成之后,诸县县令却还是不禁又起了小心思。

虽说收拢流民只是暂时的,圣谕说了接下来给他们发够口粮遣回原籍即可。

但问题是,那些流民很大一部分本就是从各个县府之中逃荒出去的。

如此一来。

不就等于你在我这的流民给你还回去,我在你那的流民再给我送回来?

流民们没地种,全指着官府赈济,实在是养不起这么多人啊......

于是乎。

离的不算太远的县令们,便自发性的于当天深夜聚集在一起合计合计。

流民是养不过来的,粮食吃完了皇帝也没招。

到时候皇上要是不讲道理,我们大家都得死。

所以咱们得想个招子来保命。

这个提议一说出来,纷纷引起大家高度赞同,毕竟没人想死。

在这种情况下,西安府的官员们便开始集思广益了。

皇帝不是让我们收拢流民吗?

好!我们干!

不光干,还要把差事办的漂亮!

但干完差事,我总可以上奏汇报下县里面的粮食储备吧?

到时候全府三十余县一同上奏,都说因为收拢流民导致存粮告急,你皇上又能怎么办?

是不是也得乖乖考虑现实情况?

而且陕西境内其他州府看到西安府里的情况,必然也不会坐视不管,肯定会一同上奏说明情况。

到时候集全省同僚之力,皇帝也不可与之对抗。

不是我们不办,条件就在这摆着,我们怎么办?

到时候收拢流民的政策肯定便会不攻自破,流民们还是该去哪去哪,反正别在我们这待着就行。

真不是我们不想救你们,如果我们手里有一百两的话,还是愿意拿出来一两救你们的。

可现如今我们手里只有五十两甚至三十两!

我们怎么救你们?

别怪我们,怪老天爷不长眼,非要让陕西连着旱好几年吧!

想通了这一关键节点后,一众原本被吓破胆子的县令们,也是淡定了些许,各自回家睡觉去了。

皇权,终究还是不要下县比较好。

......

翌日。

清晨。

孙传庭洗漱过后,便有一名锦衣卫向他传旨说皇上召见。

孙传庭闻言,知道这是陛下昨日说的差事来了,于是赶忙整理好仪容,跟随锦衣卫前往。

一路上,孙传庭都在不停思索着皇帝会让他干什么。

是前往别地收拢流民、清查吏治,亦或是让自己疏通河道、甚至从山西运调些粮食过来?

孙传庭没想到的是,见完皇上行完礼后,皇上给他的所谓差事竟然大到超出想象。

“即日起,你便负责提督陕西西安府。”

西安府提督。

名义上是没有这个官职的,但皇上说有。

那就有。

然而就在孙传庭刚要拜谢之时,皇帝下一句话却让他整个人呆若木鸡。

“西安府内下辖三十一县,除潼关外,还剩三十县。”

“剩下三十县中,你每十县取九,其中官吏士绅,尽杀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