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未雨绸缪,火器研发团队!

“大人想见一些新玩意,不如往里面走一走。”

一个身形略微佝偻的中年男人出现在贾琰面前,开口道。

“你是何人?”

贾政对眼前身着深青色鹭鸶补子官服的中年人有些陌生。

“下官虞衡司主事戴京,拜见贾大人。”

中年人朝着贾政行了一礼。

贾政是从五品的工部员外郎,而他是正六品的工部主事,自然是上下级关系。

“戴京。”

贾琰打量着面前的中年人,饶有兴致的问道:“你是说这些都不是工部最新研制的火器?”

“贾大人、贾校尉,里面请。”

虞衡司主事戴京伸出手,指引道。

“嗯。”

没等贾政点头,贾琰已经大步迈向了仓库更深处,这里的景象不同于前面,可以说是一尘不染。

所有的架子都一一摆放着形制新颖的火铳,甚至还有一些小模样的火炮,看得让人眼花缭乱。

“啪嗒。”

贾琰一把取下了面前架子上的火铳,细细观察着,这支火铳制作精美,通体由黄铜覆着,上面还镌刻着特殊纹路,他曾见过这支火铳,确切来说是他的前世见过,珍藏于故宫博物馆的蟠肠鸟枪。

“顺康二十五年(1686年),夷洲的红毛番进贡了一批火铳,被誉为蟠肠鸟枪。”

“贾校尉手中的这一支是我父亲仿制的,威力不亚于原品。”

“哦?”

闻言,贾琰脸上露出了惊愕之色。

随即,戴京一一向他们介绍了这里的火器,鸟嘴铳,形如琵琶的连珠铳,仿制的赞巴拉克火绳枪、沙图纳尔火绳枪,用于守城的集束火箭、神火飞鸦、万人敌,用于舰船的火龙出水,还有一干火炮模型,像用于守城的红夷大炮,用在船上的子母炮、奇炮、臼炮,大多为轻型火炮。

“你父亲是翰林院侍讲戴梓?”

目光如炬,贾琰嘴里吐出了一个名字。

“是。”

戴京不假思索的回答道。

‘原来如此。’

贾琰恍然大悟,戴梓是17世纪至18世纪早期东方最杰出的火器人才,研制出了连珠铳、子母炮等多种火器,证明了东方火器不亚于西方。

只可惜,他的才能没有得到完全的发挥,国朝对于火器的研制并不重视,多用于守城、舰船。

“我看这里都是火绳枪,没有燧发枪吗?”

“西夷都已经普遍列装燧发枪了。”

“燧发枪?”

戴京想了想,有些不确定道:“贾校尉说的可是自生火铳。”

“对。”

贾琰点了点头。

早在明朝末年,毕懋康制造出了燧发枪,将这种新型火铳命名为‘自生火铳’,并收录到他所著的《军器图说》。

“贾校尉。”

迎着贾琰的目光,戴京苦笑道:“大乾开国之初,仿效前明,设立京军五军营、神机营、三千营。”

“工部研制的火器大多供给神机营,元从一役之后,太上皇设立了十二团营,京营名存实亡。”

“这里的火铳并非是列装军队,只是昔日太上皇围猎之用。”

“除了用于九边的火炮之外,其它火器都不是由工部制造,户部也不会拨付额外的款项。”

“福建水师、广东水师都是自行采购,金陵水师....”

剩下的话,他没说出来,在场所有人都明白了。

国朝火器除了用于守城,剩下的就是舰船,北方并未设立水师,主要是因为不存在来自海上的威胁。

其它三个水师,分别是金陵水师、福建水师、广东水师,福建水师历来为靖海侯府掌管,用以防御盘踞在夷洲的荷兰人,实力最强,西班牙人暗地里支持他们对付荷兰人,不缺火器。

广东水师可以从濠镜(澳门)的葡萄牙人那里购买火器,卜加劳铸炮厂是远东最著名的铸炮基地。

金陵水师早就糜烂了,还在乎什么火器不火器,平时只知道在长江游弋,做做样子。

‘凋敝如斯!’

对此,贾琰暗自叹息了一声。

落后就要挨打,这句话放在任何一个时代都是真理,大乾建立78年,已经是积重难返,从火器研发这一块已经可以看见国朝的衰败。

顺康帝尚且命人仿制一些火铳,用于围猎,雍平帝一天到晚就知道在乾清宫算计这个,算计那个,根本不在乎火器,更别提大力支持。

要是他没记错的话,茜香国从西方殖民者那里采买了大量燧发枪,在密林中,弓箭远不及火枪来得有用,红楼原著中提及的大乾为茜香国击败,西南糜烂,南安郡王被俘,恐怕现在已经出现了端倪。

“贾校尉若是有意研制火器,我可以为你引荐家父,家父与孙家、毕家、赵家多有往来。”

戴京知道眼前的少年是宁国府嫡子,身份尊贵,连忙上前示好。

“日后定要戴主事引荐一番。”

贾琰没有拒绝他的好意,现在羽翼未丰,不代表日后没有这方面的实力,研发火器是必须要走的一步。

孙元化、赵士桢、毕懋康都是前明时期的火器专家,家学渊源犹在,他们的后人必然也具备了研制火器的才能,再加上戴梓,这可是最佳的火器研发团队。

“好。”

戴京面露喜色,不枉他带这一遭。

踯躅了好一会儿,贾琰这才离开了工部,一干兵甲都已经送往了京营驻地,八百陇西子弟正在那里训练,得益于贾家身份,京营节度使王子腾单独给他腾出了一个营帐。

八百人在其中训练,并未引来太多人的注意,相比于二十万大军,这些人实在是微不足道。

PS:红毛番--荷兰,大佛郎机--西班牙,小佛朗机--葡萄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