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施口拜会老友 毛峰茶香怡然

在义城大张圩南梗的巢湖水边,几叶小小渔船静静停靠在浅滩。湖水轻拍着船舷,发出细碎声响,仿佛在低吟古老歌谣。

船身由陈旧木板拼接而成,岁月与湖水侵蚀,使其表面斑驳,却也添了几分古朴韵味。船头微微翘起,似要挣脱束缚,冲入湖中。船尾置着简易船桨,因长期使用,木质泛出温润光泽。

船中央,一张破旧的渔网随意堆放,网结处挂着几缕水草,散发着湖水的清新与腥味。这渔网,是渔家的生计所系,不知捕获过多少肥美的湖鱼。

阳光洒下,在湖面上跳跃,映照在渔船上,勾勒出温暖轮廓。偶尔有微风吹过,船身轻轻摇晃,似在惬意享受这片刻宁静。远处,水天相接,巢湖宛如一块巨大蓝绸,铺展至天际,与这小小的渔船构成一幅静谧画卷,诉说着大张圩南梗的渔家故事与生活的质朴诗意。

时值近端午的日子,空气中已然弥漫着淡淡的粽香与节日的氛围。清晨,阳光温柔地洒在大张圩南梗的巢湖水边,徐吉标与张家三姐为即将前往施口亲戚家拜访而忙碌着。

徐吉标特意穿戴整齐,一袭长衫笔挺地贴合着他的身形,彰显出他的干练与稳重。长衫的面料虽非名贵之物,却被浆洗得干干净净,泛着微微的光泽。他头上戴着一顶礼帽,恰到好处地修饰着他的面容,帽檐下,那双明亮的眼睛透着坚定与温和,整个人显得英俊潇洒。

张家三姐则身着一件淡蓝色的布衫,简约而不失雅致。她精心梳理过的发髻上,别着一支朴素的木簪,几缕碎发俏皮地垂在脸颊两侧,更添几分温婉。她脸上洋溢着淡淡的笑容,眼神中满是对此次出行的期待。

二人携手走到停靠在湖边的小船旁。小船在微风中轻轻摇曳,仿佛也在为他们的出行而雀跃。徐吉标先一步踏上船,稳稳地站定后,伸手牵住张家三姐,小心翼翼地将她扶上船。随后,他熟练地解开系在岸边木桩上的绳索,拿起船桨,轻轻划动。

小船缓缓离开岸边,驶向巢湖的广阔水面。徐吉标有节奏地划动着船桨,船桨破水而出,溅起晶莹的水花,在阳光的映照下闪烁着五彩光芒。张家三姐坐在船头,微微侧头欣赏着沿途的风景,巢湖两岸的垂柳依依,绿意盎然,偶尔有几只飞鸟从水面掠过,惊起一圈圈涟漪。

一路上,徐吉标和张家三姐轻声交谈,谈论着即将见到的亲戚,憧憬着端午佳节的热闹场景。随着小船渐行渐远,他们的身影在巢湖的波光粼粼中逐渐变小,却也愈发融入这如画的美景之中,向着施口,向着充满温情的相聚前行。

徐吉标与张家三姐乘坐的小船,在巢湖如镜的水面上缓缓前行。此时,徐吉标的心中除了对端午佳节的期待,更多的是即将与老友重逢的兴奋。

施口的李凯,是徐吉标在三河镇学艺时结识的挚友。那时,他们一同在手艺的世界里摸爬滚打,在艰苦的学徒生活中相互扶持。回忆起那段时光,徐吉标的嘴角不自觉地上扬。

他们一起在晨曦微露时就开始劳作,粗糙的工具在手中磨砺,却从未磨灭他们对技艺的热忱。闲暇之余,两人会坐在河畔,分享着彼此对未来的憧憬。李凯的乐观与豪爽,给徐吉标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的友谊在岁月的沉淀中愈发深厚。

如今,徐吉标即将亲自去拜会这位在施口的兄弟,心中满是期待。他想象着与李凯见面时的场景,或许会是一个热情的拥抱,或许会是几句故作嗔怪的问候,但无论如何,那份久别重逢的喜悦是无法言表的。

小船在徐吉标有力的划动下,离施口越来越近。岸边的景色逐渐清晰,徐吉标仿佛已经看到了李凯那熟悉的身影,正站在码头,带着熟悉的笑容,迎接他和张家三姐的到来。而这一次的相聚,也必将为这个近端午的日子,增添一抹别样的温暖与欢乐。

在张家三姐与徐吉标的生活里,有一种无需多言的默契在静静流淌。张家三姐对徐吉标的行踪从不过问,在她的内心深处,对丈夫有着无条件的信任,笃定徐吉标所做的一切皆是正确之举,无需自己去过多揣测和干涉。

她将自己的精力悉心倾注在操持家务上。每天清晨,第一缕阳光还未完全照亮屋子,她便轻手轻脚地起身,开始为徐吉标准备干净整洁的衣物。她会仔细抚平每一道褶皱,精心挑选适宜当日穿着的长衫或短褂,确保丈夫无论何时出门,都能以清爽得体的形象示人。

之后,她穿梭于家中各个角落,有条不紊地收拾着。堂屋里,桌椅被擦拭得一尘不染,土灶上的炊具摆放得整整齐齐,厢房内的杂物也被归置得井然有序。家中的每一处角落,都在她的打理下焕发出温馨整洁的气息。

在这个小小的家庭中,张家三姐用自己的方式默默支持着徐吉标。她明白,丈夫在外闯荡,需要一个安稳舒适的家作为港湾。而她所做的这些看似平凡琐碎的事,实则是对徐吉彪最坚实的后盾,是他们夫妻之间深厚情感与默契的无声表达。这种信任与付出,如同细密的针线,缝补着生活的琐碎,编织出他们平静而温暖的生活画卷,也让徐吉标无论身处何方,心中都始终牵挂着这个温馨的家,和那位默默支持他的妻子。

徐吉标和张家三姐乘坐的小船渐渐靠近施口。远远望去,便能瞧见李凯那处显眼的三间砖瓦结构房子。

这房子在周围一众建筑中显得格外突出。青灰色的砖瓦排列得整整齐齐,历经风雨却依旧坚固如初,彰显着沉稳与大气。屋顶的瓦片层层叠叠,勾勒出流畅的线条,在阳光的照耀下,泛出微微的光泽。房檐微微翘起,仿佛展翅欲飞的飞鸟,为这方正的建筑增添了几分灵动之美。

走进院子,两扇厚实的木门,上面的铜质门环擦拭得锃亮,轻轻叩击,便能发出清脆悦耳的声响。跨入院中,地面用平整的石板铺就,缝隙间几乎看不到杂草,足见主人家对生活品质的追求。

从这房子的气派程度,不难看出李凯家境优渥,一副富家子弟的派头。屋内的陈设想必也同样讲究,或许摆放着精美的木质家具,墙上挂着书画墨宝,彰显着主人家的品味与格调。徐吉标看着这熟悉又气派的宅院,不禁回想起与李凯在三河镇学艺时的艰苦日子,心中感慨万千,期待着与老友相见,畅叙这些年的过往。

徐吉标与张家三姐站在李凯家那气派的砖瓦大宅前,轻轻叩响了门上的铜环。不多时,门“吱呀”一声缓缓打开,一位身着利落家丁服饰的年轻人探出头来。

徐吉彪面带微笑,礼貌而亲和地向家丁说道:“劳烦通传一声,我是三河镇与李凯相识学艺的徐吉标,特来拜访。”家丁听闻,上下打量了徐吉彪和张家三姐一番,见二人虽穿着朴素却气质不凡,赶忙恭敬地应道:“二位稍等。”

家丁转身快步走进内屋,穿过布置精美的庭院,绕过几丛盛开的花卉,径直走向正厅。此时,李凯正坐在厅中,悠闲地翻阅着一本古籍。家丁匆匆上前,躬身说道:“少爷,门外有位自称是您在三河镇学艺时相识的徐吉标,带着家眷前来拜访。”

李凯听闻,先是微微一愣,随即眼中闪过惊喜之色,古籍“啪”地一声合上,他猛地站起身来,急切地说道:“快,快请他们进来!”说着,便大步流星地朝着门外走去,满心期待着与老友的重逢。而徐吉标和张家三姐在门外,也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等待着与李凯相见的那一刻。

李凯大步流星地赶到门口,一眼便瞧见了徐吉标。刹那间,他的眼中涌起无尽惊喜,嘴角高高扬起,几步上前紧紧拉住徐吉标的手。“吉标!”李凯声音里满是激动,像是要把多年积攒的思念都倾注在这一声呼喊中。

他紧紧握着徐吉彪的手,仿佛一松开,这位老友就会消失不见。许久未见,千言万语堵在喉间,竟不知从何说起。过往在三河镇学艺的点滴,那些一同吃苦受累、相互鼓励的日子,此刻如潮水般涌上心头。

李凯目光灼灼地看着徐吉标,像是要把他的模样刻进心里。“真没想到能在今日见到你,这些年,我可没少惦记你!”他一边说着,一边用力摇着徐吉标的手,脸上的笑容始终未减。

过了好一会儿,李凯才将目光投向张家三姐,笑着说道:“这位想必就是弟妹吧,快,都屋里请!咱们可得好好叙叙旧。”说着,他热情地引着徐吉标和张家三姐往屋里走去,那股子热络劲儿,让徐吉标和张家三姐瞬间感受到了老友重逢的温暖与亲切。

徐吉标与张家三姐随着李凯步入李府正客厅。客厅布置得典雅庄重,雕花的檀木桌椅摆放有序,墙上挂着几幅水墨山水,透着一股文人雅士的气息。

三人在桌旁落座,家丁适时上前,将沏好的毛峰茶轻轻置于桌上。瓷杯中的茶汤清澈明亮,嫩绿微黄,茶叶在水中舒展沉浮,宛如灵动的仙子。热气袅袅升腾,毛峰特有的清香瞬间弥漫开来,清新高雅,带着丝丝兰花香韵。

李凯端起茶杯,笑意盈盈地说道:“吉标、弟妹,尝尝这新得的毛峰,也算表表我的心意。”徐吉标双手接过,轻嗅茶香,不禁赞叹:“好茶!这香气,一下子把人的心都熨帖了。”说罢,轻抿一口,茶汤入口鲜醇回甘,滋味醇厚悠长。

张家三姐也浅尝一口,微笑着点头。李凯看着老友,眼中满是温情,“咱们许久未见,今日定要好好聊聊。这些年,你们过得可好?”随着这一句问候,三人开启了畅谈,在毛峰茶香的萦绕下,往昔回忆与当下的关切,在言语间流淌,情谊也愈发深厚。(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