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南下

翌日清晨,青州城南门。

一百名身着制式铠甲、腰佩长刀的王府护卫整齐列队,气势肃然。队伍旁,站着两名身着官服、面色沉稳的中年人,正是靖安王赵衡派来辅佐赵珣的属官,一个是负责刑名的李参军,一个是掌管钱粮的王主簿。

赵珣一身青色劲装,外罩一件轻便的锦袍,手中拿着一柄精铁长枪,神色平静地翻身上马。经过几日的修炼,他的内力又有精进,距离八品仅一步之遥,底气也足了不少。

“出发!”

随着赵珣一声令下,队伍缓缓驶出城门,朝着青州南部而去。

队伍刚出城十里,一处隐蔽的山坳里,秦武便带着百名步卒悄然跟上,保持着不远不近的距离。他们穿着普通的布衣,兵器藏在包裹里,看上去就像一群赶路的流民,毫不起眼。

这是赵珣与秦武事先约定好的——明面上,他带着王府护卫和属官行事;暗地里,秦武的百人队作为奇兵,随时准备接应或执行一些不便公开的任务。

一路南下,赵珣并未急于赶路,反而走走停停,让李参军和王主簿详细介绍南部各县的风土人情、宗族势力以及盐枭的活动情况。

他发现,南部几县的宗族势力盘根错节,其中以“张”、“刘”、“王”三大家族最为强盛,不仅占据了大量良田,还与地方官吏相互勾结,甚至暗中豢养私兵,对王府的政令阳奉阴违。

而盐枭,则多活跃在靠近海岸的几个县镇,他们走私私盐,牟取暴利,行事狠辣,据说背后也有大家族在撑腰。

“张、刘、王三家……”赵珣骑在马上,手指轻轻敲击着马鞍,“看来,这趟差事,主要就是要对付这几家了。”

李参军在一旁附和道:“世子爷所言极是。这三家之中,又以张家最为跋扈。前几日冲撞税吏的,便是张家的护院。”

赵珣点点头,没有说话。他在思考,如何才能以最小的代价,达到敲山震虎的目的。直接动用武力,固然能解决问题,但容易激化矛盾,甚至可能引起更大的动荡,这恐怕不是赵衡愿意看到的。

“先去最近的云溪县看看。”赵珣沉吟道,“听说那里是盐枭活动最猖獗的地方之一。”

队伍改变方向,朝着云溪县而去。

傍晚时分,一行人抵达云溪县城外。守城的县尉听闻靖安王世子驾到,慌忙率领衙役出城迎接,态度恭敬无比。

赵珣没有摆架子,简单问了几句县城的情况,便让县尉前面带路,直奔县衙驿站。

安顿下来后,赵珣屏退众人,只留下李参军和王主簿。

“李参军,你立刻带人去查,云溪县境内有哪些盐枭窝点,尤其是那些规模较大、活动频繁的。”赵珣沉声道,“记住,动静要小,不要打草惊蛇。”

“属下遵命!”李参军拱手领命,转身离去。

“王主簿,你去清点一下县衙库房,看看历年积欠的盐税和商税有多少,尤其是张家、刘家在云溪县的产业,欠税情况如何。”

“属下明白!”王主簿也应声退下。

两人离开后,赵珣走到窗边,看向窗外漆黑的夜色。他知道,秦武的百人队此刻应该已经潜伏在县城外围了。

他从怀中摸出一枚特制的信号弹——这是他让秦武准备的,用于紧急情况下召唤支援。

“今晚,就先拿盐枭开刀。”赵珣眼中闪过一丝厉色。

盐枭是匪,打击他们名正言顺,不容易引起太大反弹。而且,打掉几个盐枭窝点,既能缴获一批私盐和钱财,充实自己的腰包,也能向那些暗中勾结盐枭的家族传递一个信号——王府的耐心,是有限的。

深夜,李参军悄悄返回驿站,向赵珣汇报:“世子爷,查到了。城南三十里外的黑风寨,是云溪县境内最大的盐枭窝点,据说有近百人,配备了弓箭和刀枪,首领是个外号‘黑煞’的悍匪,据说有九品境的实力。”

“黑风寨……黑煞……”赵珣嘴角微扬,“很好。李参军,你立刻去通知王府护卫,做好准备,随我夜袭黑风寨!”

“世子爷,夜深露重,不如等到天亮再……”李参军有些犹豫。

“兵贵神速。”赵珣打断他,语气坚定,“就是要趁他们不备,一举拿下!”

李参军不敢再多言,连忙去安排。

半个时辰后,五十名王府护卫在驿站外集结完毕,个个精神抖擞,手持火把和兵器。

赵珣翻身上马,目光扫过众人:“此行夜袭黑风寨,捉拿盐枭,凡立功者,本世子重重有赏!退缩者,军法处置!都明白了吗?”

“明白!”护卫们齐声应道,气势如虹。

“出发!”

赵珣一马当先,带着五十名护卫,朝着城南黑风寨疾驰而去。

与此同时,县城外的一处密林里,秦武收到了赵珣派人送来的消息——目标黑风寨,配合行动,围堵逃犯。

秦武眼神一凝,对身后的百人队沉声道:“兄弟们,建功立业的时候到了!跟我走!”

一百名步卒迅速集结,如同黑夜中的猎豹,悄无声息地朝着黑风寨的方向奔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