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第八节龙宇观鸿钧其道源于源的证据链

第二章第八节:龙宇观鸿钧:其道源于“源”的证据链

紫霄宫第二次讲道已至第三日,鸿钧端坐莲台,声音如洪钟贯耳,阐述“天道秩序”的根基——阴阳相济、五行相生、时空相维,字字皆含法则之力,听得座下神魔如痴如醉。然龙宇独坐角落,指尖萦绕着一缕淡金色的源力,目光却穿透鸿钧的法身,落在其道韵流转的核心处,眸中闪过一丝了然。

三日前初见鸿钧时,他便察觉此老的道韵有种“似曾相识”的违和感:既浩瀚如混沌,又规整如洪荒初生的法则,却在最细微的波动里,藏着与自身“源力”同源的震颤。三日观道,他终于梳理出完整的证据链,印证了那个猜想——鸿钧之道,究其根本,源于“源”。

证据一:法则底层的“一”性

鸿钧阐述的三千大道,看似各成体系:空间法则讲“咫尺天涯”,时间法则讲“瞬息永恒”,生命法则讲“枯荣循环”……但在龙宇的“源境”感知中,这些法则的最底层粒子(后世修士称“道则之基”),其振动频率虽不同,却共享同一“基准频率”。

这基准频率,与龙宇证道时“无中生有”的第一缕源力波动完全一致。

譬如鸿钧讲到“阴阳二气”时,龙宇以源力模拟其运行,发现阴之极致与阳之极致碰撞时,并未湮灭,而是转化为一缕纯粹的“源之粒子”——恰如“源”生万物的逆过程。他曾在鸿蒙世界以源力分解混沌之气,得到的正是这种粒子。

“三千法则如树之枝叶,看似纷繁,其根却同扎于‘源’之土壤。”龙宇指尖轻叩石案,暗忖,“鸿钧能悟透枝叶,却未必见得其根。”

证据二:道韵演化的“趋近性”

紫霄宫第一次讲道时,鸿钧对“时空法则”的阐释尚停留在“线性流动”,认为时间不可逆转;第二次讲道却修正为“时空可折叠,过去未来皆在当下”——这与龙宇以源力推演的“时空本源”愈发接近。

更关键的是,鸿钧每次修正道论,其新阐释总能被“源境”的逻辑完美包容。

龙宇曾以源力构建“道之模型”:以“源”为圆心,三千法则为半径画圆,半径长短代表法则的完善程度。他发现,鸿钧每次讲道的内容,都在向这个圆的“边缘”靠近——即法则的终极形态,而圆心始终是“源”。

“他的道在‘进化’,且进化方向恒定指向‘源’。”龙宇望向莲台上的鸿钧,目光复杂,“若非其道源于‘源’,何来如此精准的趋近性?”

证据三:“束缚”与“创生”的同源性

鸿钧之道强调“秩序”,其核心是“约束”——约束神魔不可滥用力量,约束洪荒不可偏离平衡,甚至隐隐透出“天道凌驾万物”的意味。这与龙宇“源生万物,任其自由演化”的理念相悖,却让他窥见更深层的关联。

他曾截取一缕鸿钧散逸的“约束之力”,以源盘解析,发现其本质是“源之创生之力”的“逆向运动”:创生是“无中生有”,约束是“有归无”,如同呼吸的吐纳,看似相反,实则同出一源。

譬如鸿钧以“天道之力”镇压作乱的混沌魔神时,魔神体内溃散的法则碎片,最终会化为最精纯的“源之粒子”回归洪荒——这与龙宇以源力净化混沌凶兽的过程完全一致,只是鸿钧的方式更具“目的性”。

证据四:鸿蒙紫气的“源”之印记

紫霄宫讲道的第三日,鸿钧取出七道鸿蒙紫气,言明“得之可证道”。当紫气掠过座下时,龙宇的源盘突然震颤,盘中浮现出与紫气同源的纹路。

他悄然以源力触探其中一道紫气(后为红云所得),感知到其内蕴含的“悟道契机”,实为一缕被“压缩”的源力——其纯度不及龙宇本源的万分之一,却足以让神魔窥见“源”的一角。

“这紫气,是‘源’逸散的边角料。”龙宇心中了然,“鸿钧或许不知其本质,却能利用其特性,可见他与‘源’的联系,是潜意识的、被动的。”

证据五:“道”的“不可言说”与“源”的“不可定义”

鸿钧多次言及“道可道,非常道”,承认自己对“终极之道”的阐释始终“差最后一步”。这与龙宇对“源”的认知吻合——“源”是“无”,超越语言与逻辑,任何定义都是对其的局限。

当鸿钧讲到“天道无情,以万物为刍狗”时,龙宇突然开口,声音不大却清晰传遍紫霄宫:“敢问鸿钧道友,‘无情’之上,是否有‘有情’?”

鸿钧莲台微震,沉默片刻,答道:“天道即终极,何来之上?”

龙宇笑而不语。他知道,鸿钧的“天道”只是“源”演化的一个阶段——正如“无情”是“有情”的片面体现,鸿钧之道,不过是“源”的冰山一角。

莲台上,鸿钧的讲道仍在继续,座下神魔或顿悟、或迷茫。龙宇却已收回目光,指尖源力消散。他已确定:鸿钧之道,是“源”在洪荒世界的“投影”,如同水中月、镜中花,虽清晰可见,却非本体。

“他是‘源’的‘代言人’,却不自知。”龙宇望向殿外洪荒的方向,那里,女娲正抟土造人,后土在血海旁沉思,玄冥的冰雪部落正与妖族摩擦……一切因果,皆因“源”而起,而鸿钧,不过是这因果链上,最关键的一环。

此时的他尚未料到,这“源于源”的道,终有一日会被“扭曲”,成为束缚洪荒的枷锁——而打破枷锁的钥匙,恰在他自己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