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第1443章 开始视察

周四。

天气,阴。

早上九点,车队准备就绪。

此番夏安邦到铁兰县视察,视察规格并没有太高,毕竟只视察铁兰县,当天去,当天回。

所以开道警车只有两辆,跟着下去的也不是省公安厅的厅长,而是一名普通副厅长。

其他单位只有省委宣传部派遣了宣传人员,以及省医院派遣的医疗随行人员,再无其他工作人员,随行的领导只有省委秘书长吴安东以及省政府一名副省长。

可以说,这次视察的规格很低。

这一切,也都是夏安邦要求的。

这不是他对全省各地方的正式调研,所以此次出行,能有多低的标准就多低,一切从简。

队伍出发,前往铁兰县。

十一点半,车子进入铁兰县境内。

南玉市委书记周志君率领市里四套班子成员迎接夏安邦。

左开宇也带领铁兰县四套班子站在市里四套班子后迎接夏安邦。

看到车队的时候,天公不作美,开始下起了小雨。

虽然下着小雨,迎接的众人都没有打伞的,全部站在雨中,望着车队靠近。

车队停在众人不远处,下来了一个人,是袁吉祥。

他走到南玉市委书记周志君面前,说:“夏书记说了,就不下车了,直接到铁兰县委见面。”

“周书记,你们在前面走,我们跟着。”

周志君连连点头,说:“好。”

随后,南玉市委的车队在前,省里的车队在后,铁兰县的车队在最后,向着铁兰县委驶去。

铁兰县的迎接很简单,没有拉横幅,也没有铺红毯,只在会议室的多媒体上呈现出“欢迎省委夏书记莅临铁兰县视察”这么一行字。

进入会议室,夏安邦与南玉市四套班子,铁兰县四套班子见面,简单讲了话。

讲完话后,夏安邦说:“今天我来视察铁兰县,有铁兰县的相关领导陪同就行,南玉市委就留周志君同志,其他同志,都回去吧,各司其职。”

夏安邦让南玉市政府市长,市政协主席回市里工作。

周志君是市委书记,同时兼任市人大主任,留下陪同视察。

午宴时,依旧很简单,是左开宇特意安排的,夏安邦对此很满意,他笑着说:“本就是下来走走,铺张浪费不可取。”

吃饭时,夏安邦左侧是市委书记周志君,右侧是县委书记左开宇。

省委秘书长吴安东还在周志君的左侧,另一位副省长名叫李正庚,在省政府分工中分管民政厅,在左开宇的右侧。

这个位置安排是夏安邦的意思,所以都直接入座了。

入座后,左开宇举杯,杯中是茶,以茶代酒,欢迎夏安邦莅临铁兰县视察,又欢迎省委秘书长吴安东与副省长李正庚。

左开宇敬茶结束,然后请南玉市委书记周志君发言。

周志君自然也是提杯敬茶。

随后夏安邦轻轻抿了一口茶,说:“左开宇同志,此番下来视察,是应你的邀请。”

“为什么接受你的邀请,依旧是撤县设市这件事。”

“你让我到铁兰县看一看,然后再讲你对铁兰县的规划,我来了。”

“所以,你打算让我看什么,怎么看,看了后你又有什么规划,我都等着呢。”

“李正庚同志分管省里的民政厅,在全省的行政规划上有发言权,此番特意带上他,也是想给你铁兰县一些指导意见,所以,到时候,有什么想法,你大胆的说出来。”

“我不怕你说错,就怕你憋着不说。”

左开宇点头,回答说:“夏书记,我明白,你放心,下午视察后,我会向你汇报我的规划。”

夏安邦点点头。

午宴结束后,左开宇将下午视察的几个备选地点给到夏安邦。

让夏安邦进行挑选,然后制定视察路线。

夏安邦挑选了四个视察地点。

分别是工业园区,纺织厂,红色历史革命基地以及中药材产业基地。

本来,夏安邦还想看一看河流环保整治工程,但是因为在下雨,所以只能放弃这个视察点。

下午一点,车队出发,前往工业园区。

这是由近到远的视察,也就二十分钟左右,就到了工业园区。

视察二十分钟后,前往下一个视察点纺织厂。

又是四十分钟的时间,到红色历史革命基地。

最后是中药材产业基地。

这个中药材产业基地是改建而来,取代了天华药材城在铁兰县的地位。

自从南粤省中药材公会被取缔,天华药材城的生意是一天不如一天,连续出现亏损,最终在县政府的主导下,全县药商进行集资,收购天华药材城,将其打造成了中药材产业基地。

这里,汇聚的不仅仅是铁兰县的中药材,附近地区的中药材全部在这里汇集。

如今,已经开始扩建,左开宇指示,要将铁兰县打造成全国的中药材聚集地。

但凡提到中药材,人们的第一想法就是铁兰县。

如今还未正式宣传,因为正在扩建,等到扩建结束,县里会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宣传。

夏安邦选择这里,也是因为他知道中药材渠道反垄断是左开宇发起的。

如今,全省中药材行业能够迅猛发展,左开宇是有大功劳的。

视察完中药材产业基地后,雨也越下越大。

已经是下午四点。

回到县委,夏安邦召开座谈会,听取左开宇对铁兰县的规划。

左开宇回答说:“夏书记,你也看完了,我就说说我的想法。”

“首先,我要扩建铁兰县。”

“将工业园区,纺织厂纳入到县城区内。”

“合并周边两个乡镇。”

“原因很简单,南粤省的人民喜欢集资建房,一个村,或者是一个宗族,他们集资在县城拿地,建成一栋楼房后,然后进行分配。”

“如今县城太多集资建房的人,他们都向县城靠拢。”

“这县城的土地总不能全部用来建设住房吧。”

“所以,我打算扩大县城区面积,将工业园区与纺织厂全部纳入到县城内,政府低价批地给他们,鼓励工厂工人们集资建房,再进行分配。”

“如此一来,一举两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