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在蓝星二上的童年 第十七节
老师的讲课只持续了20分钟,然后给了我们20分钟自由活动时间。我和周旭原、木荫还有她的死党一起,一边吃着木荫带来的零食,一边坐着飞行滑板在周长2公里的塔顶观景环慢慢转了一圈,好不惬意。
我知道了木荫的死党叫刘桦叶,跟她进行了交朋友仪式。
我还想起了之前在周旭原家店里听到的关于威远星船坞的事,于是我也试着调用了一下塔顶的望远镜往威远星看去,果然当清晰度达到千米级时就升不上去了,只能看到非常模糊的景象,不过确实非常勉强地看到了一个超级船坞的轮廓,那位大爷并没有吹牛。
这个船坞到底会建造出怎样的巨舰呢,我内心涌起了一股强烈的好奇心。
20分钟的自由活动时间很快就到了,我们恋恋不舍地从塔顶观景台走下,来到了次级观景台,这里虽然也能看到塔内外,但无法看到正上方的景色。
“今天天气很好,能见度很高,请同学们戴上混合现实眼镜,把透光量降低70%,然后看向正北方的地平线。”
很快,教学旅行的第二节课开始了,我按照老师的指示,看向正北方的地平线。
“是不是能隐隐约约能看到一道暗红色的带状物?”
“是……”我们回答。
“有同学知道那是什么吗?”
“气象长城!”
我们当然是了解气象长城的,在我的脑海里,有关气象长城的知识非常的丰富而清晰。
由于蓝星的公转周期只有240天,所以蓝星的四季变化比地球要快得多,台风等大气活动也就剧烈得多。
也由此,赤道又多了一大优势——气候变化相对比较缓和。
然而,剧烈的大气活动,并不会只影响赤道以外的地区,台风由任意海洋上生成,然后刮到赤道上的城市,造成巨大损失的例子比比皆是,而且,哪怕没有台风,赤道上连绵的大雨也让人类感觉十分不舒服。
解决方案很快就被提出,那就是气象长城——在赤道两侧500千米距离的位置上,建设5000米高的城墙,挡住台风、季风等大气活动。
这个方案并非是在蓝星殖民活动中提出,而是早在人类迈出地球开始,就已经演算出来了,在人类的殖民活动中,已多次运用。
为了实施这项工程,各蓝星本已十分强大的工业系统进一步得到了发展,气象长城沿线,无数的碳炔工厂、大型机械制造厂、工程无人机工厂拔地而起。施工中的工程无人机遮天蔽日,大型机械的动作使大地都为之震撼,倘若有人观测,那一定是一幅令人叹为观止的景象。
不过比起建造蓝星,气象长城工程真是小巫见大巫了。
很快,在不到30年的时间里,两道气象长城的主体结构就完工了。无论多么强劲的台风,都被更为强悍的碳炔城墙拒之门外。从南北两个方向的暖湿气流在遇到气象长城后,不得不迅速爬升、降温、凝结成降雨。
于是,气象长城之外五百公里以内,成了降水最为充沛,土壤最为肥沃的区域。而气象长城之内,则不再受到台风的影响,且降雨稀少,湿度适宜,气候条件非常适合人类居住。
气象长城也由此获得了一个别称——雨墙。
然而气象长城的功能远不止于此。
随着人类活动的增加,人类在居住行星内的耗能也就水涨船高,于是人类很快就不得不面临一个严峻的问题——行星的热平衡。
人类活动放出大量的热,这些热如果不能很快散去或吸收,就会让星球越来越热,以至于热到无法居住。
在古代,人类第一次面临热平衡的问题时,考虑的方法是减少碳排放——期望减少温室气体,来增加星球的散热速度。
然而当聚变发电机投入大规模使用之后,这个方法立即就破产了,因为哪怕空气中全无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地球散热的速度也远远跟不上人类活动产生热量的速度。
这个问题一度严重阻碍了人类的发展,为了缓解该问题,联合国出台了严格的热配给制度,替代了碳排放制度,而到底配给多少热量给哪些人,和之前的碳排放制度一样,成为了一个无解的问题。
显而易见的,在当时的人类管理体制下,公平分配是不可能的,当时的分配结果甚至是让大多数人满意都做不到,因为最后的结果就是——越强大的国家,拿到的热额度越多。
于是,几乎所有的国家都觉得自己受到了不公平对待,而毫无疑问的,觉得自己受到不公平对待的国家,没有遵守联合国的热排放配给制度。
人类实际上进入了无序热排放阶段,这比无序碳排放要致命得多。很快,地球的气温迅速飙升,地球居住条件迅速恶化。
这其中还出现了不少插曲,比如气温的迅速提升还使得高海拔、高纬度区域获得了迅速的发展,地球权力重心迅速变化。
这使得当时的国际形势剑拔弩张,现在回看历史,当初只差一点就因为热排放配给问题引发大规模热核战争,倘若这个战争爆发,人类进入第一次大低谷的时间,就会提前二百多年。
幸运的是,虽然科技差点给人类带来灭顶之灾,但推动人类发展的,还是科技。
在热配给制度下引发的恶劣环境和紧张形势不久,人类材料技术发生了一个革命性进步——石墨烯建筑材料的量产。
一瞬间,人类的建筑不再受限于那么几百一千米的低空。
几千到一万米的建筑群瞬间拔地而起,大都市中,原来的所谓高楼大厦,在新一代的石墨烯建筑面前,显得如婴儿一般弱小。
人们开始不断往两千米以上的楼层搬迁,因为哪怕地面热到50摄氏度左右,到了两千米以上,也不过30多度而已,再往上就更凉爽了。
没有哪个时代的拆迁,如此受到人民的支持,地球上的混凝土建筑,在不到50年时间里,就几乎彻底消失了,留下来的混凝土建筑,被称为文物。
刚开始,还零星有一些人有高原反应,但很快大家就习惯了。
由于石墨烯超高的强度,人类开始在数千米的高空建设了全新的基础设施,包括交通、给排水系统,甚至农田等等。
这是真正的天空之城。
大多数人类一辈子都不需要下地面了。
哪管地面洪水滔天,热如地狱,高空中自是清爽宜人。
而石墨烯建筑带来的革命性进步远不止让大家住到高空这么简单。
石墨烯不仅高强,还高导热,导热性能比铜之类传统导热金属还要强十多倍。
所以高空中虽然空气凉爽,但建筑主体的温度,和地面是差不多的。
城市中无数的超高建筑,就像给地球插上了散热棒,直接让地面的热量穿透了几千米的大气层,带到高空中,散入宇宙。
人类发现,只要大规模建设这些“散热棒”,地球就能再次实现热平衡。
这些“散热棒”建在哪里?当然建在赤道上,效率最高。
而且既然要建,就不会只建个纯粹的“散热棒”这么简单,配套的空中基础设施也顺手建了起来。
于是“散热棒”建设期间,全球的工业系统又向赤道转移,连带着全球的权力重心第一次向赤道转移。
而蓝星的气象长城,就是这样的“散热棒”。
更进一步的,蓝星的气象长城还通过调节墙体与城市的温差、调节东西部墙体的温差,来产生模拟自然风,使长城内的空气也流动起来,大大改善了气象长城内的空气环境。
为了更好的进行热交换,气象长城实际高达一万米,只有下部五千米不仅拥有东西向主墙体,以封堵台风,还密密麻麻地布置了南北向的吸热鳍片,而上部五千米则全是南北向的散热鳍片。
当然,在500公里外的城市中心塔顶,是看不到热鳍片的。本来,气象长城下部应该是便于吸热的深蓝色,而上部是便于散热的白色,但光线经过500公里空气的散射,让我看起来成了暗红色。于是,在塔顶看到的气象长城,不过是地平线上一条暗红色的带状物而已。
教学旅行的第二节课,就在气象长城的详细介绍中结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