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村里名人
夜色彻底笼罩下来。
承平坊,孙氏武馆大门前地灯笼次第亮起。
杨景收拳时,指节还泛着红,浑身热气蒸腾。
他简单擦拭了一番,便拿起自己的旧布包往大通坊赶。
既然买了新院子,杨景决定今晚就搬家。
索性他的东西实在不多,一趟挑着被褥衣物,一趟扛着砂锅与藏着财物的麻袋,脚步轻快如飞。
从大通坊到通义坊的新院子,不过两刻钟路程,杨景来回两趟,不到一个时辰便已搬妥。
退了旧屋,收拾利落之后,心里更觉轻快。
通义坊,杨景将房间收拾了一番,装着财物的麻袋仍旧塞在床底,其它倒是不需要收拾太多,这院子之前一直都有人住,被打理的挺好,只是最近一个月无人居住,落了一些灰尘。
安顿妥当后,杨景就开始炖肉。
新院子的厨房不大,但比之前在房间角落里用砂锅煮肉要宽敞的多。
看着新家,杨景格外满意,总觉得哪里都好。
将厨房简单收拾了一下,杨景就开始生火,将剩下的虎肉切块,扔进砂锅,添上清水与姜片,盖上锅盖慢炖。
不多时,浓郁的肉香便弥漫开来,混着院子里草木的清新气,比往日在狭小房间里弓腰煮肉,还多了几分自在的暖意。
等肉炖得软烂,他盛出一大碗,坐在厨房的小板凳上,大口吞咽。
虎肉的肌理间渗着汤汁,暖流顺着喉咙滑下,在腹中缓缓散开,四肢百骸都透着舒坦。
杨景吃的酣畅,连汤汁都没剩下,不知是心理作用,还是这新家的柴火好,只觉得这虎肉,比往日香了不止一倍。
收拾好碗筷,杨景走到院子里站下。
月光洒在青石板上,老槐树的影子静静铺着,墙外传来溪水的潺潺声。
他伸了一个懒腰,骨节发出一连串轻响,看着周围的一切,宽敞的院子,厢房,厨房、正屋,花盆,老槐树......心里感觉踏实又敞亮。
从今以后,这里就是他的天地了。
再也不用窝在狭小房间里煮肉、练武了。
“吃了虎肉,龙精虎猛,继续练拳!”
杨景迫不及待的想要在这处只有他一个人的宽敞院子里练拳了。
院落不大,但在杨景眼里已经足够宽敞,只要能支撑他练武,就足够了。
月光落下,刚好照亮院中的空地。
杨景站定,深吸一口气,缓缓平复着有些亢奋的心绪,崩山拳的起手式沉稳展开。
虎肉化作的暖流在经脉里缓缓涌动,随着拳势起落,那股暖意仿佛被点燃,顺着拳头、肩头、腰身一路奔涌,每一拳打出都带着破空之声,比往日更添了几分刚猛。
一套拳打完,杨景额角见汗,却浑身舒畅,像是有使不完的力气。
稍作调息,他换了架势,准备练起刚刚开始琢磨的《惊涛腿》。
脑海中,关于《惊涛腿》的修炼方法缓缓流过。
在有了半年多的练武经验后,虽然无人指点,但杨景对该如何修炼《惊涛腿》已经有了一些想法。
起初抬腿时还有些滞涩,脚踝转动也不够灵活,踢出去的力道散而不聚。
但崩山拳打下的扎实根基在此刻显现,腰腿的协调性、发力的连贯性,早已刻在身体记忆里。
不过一个时辰多些,杨景便找到一些诀窍。
提膝、转跨、摆腿的动作越来越流畅,脚尖带起的风声渐响,虽远不及纯熟,却已隐约有了一丝“惊涛”的迅疾之意。
月光下,杨景的身影在院墙上投下晃动的影子,腿法从生疏到渐熟,每一次踢腿都比前一下更稳、更快。
杨景越练越投入,只觉得体内的暖流与腿法相合,比以往更多了几分灵动。
一直练到深夜,杨景才停下来,感觉一阵畅快淋漓。
以往晚上练拳,都是在狭小的房间里,哪有现在这么爽快。
休息之时,杨景心意一动。
下一刻,面板便在他眼前凭空出现——
【崩山拳小成(393/500)】
【惊涛腿入门(2/200)】
随着杨景正式开始修炼《惊涛腿》,面板上也出现了《惊涛腿》的修炼进度。
杨景看着面板上的两门武学,脸上露出一抹笑意。
“有了充足猛兽肉的供应,我现在的修炼速度提升了不少,按照这个进度,一个月内,我应该有望突破到暗劲。”
杨景心中暗暗想道。
若是说出去,没有人会相信。
明劲和暗劲之间的瓶颈极大。
孙氏武馆创办几十年来,明劲弟子出了不少,但暗劲弟子却是极少极少。
如今拜入武馆的记名弟子一批批涌入,然后一批批黯然离开,或许有弟子侥幸突破明劲,但暗劲却困住了太多人,如今留在武馆中的暗劲弟子,包括林越在内,也不过才五人罢了。
那一道瓶颈,不知难倒了多少人,困住了多少人的一生,令其武道之路止步于此。
然而杨景却是有把握,因为他没有瓶颈......
......
翌日,天蒙蒙亮,杨景就起了身,借着窗纸透进的微光,将十两黄金和五十两银锭仔细包好,外面裹了三层油布,又塞进个不起眼的布包里,牢牢系在背后。
另一个十两的银锭则揣进怀里,触手冰凉,却让他心里踏实。
杨景今天没有去武馆,他准备回家一趟。
这么多钱财放在一起,心里终归有些不踏实。
他几乎每天大半时间都在武馆里练武,如今城里流民增多,很不安稳,万一有毛贼潜入他的院子里盗窃......杨景不得不防。
一路往西,出了城门,沿着官道,走了约莫二三十里,就到了洼子乡,然后还要继续往前走。
往杨家村去的路,杨景熟的不能再熟,泥土的腥气混着麦香扑面而来,远远就看见村口的老槐树,树下聚了一些唠嗑说话的村民。
“景娃子回来啦!”
蹲在树下抽旱烟的同村伯爷先看见了杨景,烟杆子往鞋底上磕了磕,站起身子,嗓门洪亮道:“听说你练武练出大本事了?连宁家都给你送东西?”
同村村民们纷纷围了上来,你一言我一语,脸上都是真切的热络。
“杨景你真是出息了!”
“以前只是听人说练武练好了很厉害,原来是真的啊,宁家那种大财主都给你家送耕牛了。”
“杨景哥,你在城里能天天吃肉吗?”
“你娘前阵子还念叨你呢,说你喜欢吃槐花糕,我家里还有些之前留下来的槐花,晚会儿给你送过去,让你娘给你蒸上啊。”
杨景笑着应着。
自从他突破明劲后,需要挂职,银钱方面也有了来源,回家的次数少了很多,这次倒是被村里父老乡亲们碰上了。
没有突破明劲前,他回村可没有这么大的排场,更不会有这么多村民围上来说话。
不过杨景心里也清楚,村民们大多不知道什么是明劲,什么是入劲武者,但他们知道洼子乡数一数二的豪绅宁家。
许多人都听说了宁家之前想要买下杨家村北的两亩上田,很多人还很可惜,觉得杨景家可怜,宁家是出了名的抠搜,绝对会把价格压得很低,甚至是强买强卖。
可后来,宁家不仅不再提买杨景家田地的事情,反而还派管家送来了耕牛,这反差简直太大了。
后来才有消息传出来,宁家的态度之所以会出现这么大的变化,竟然是因为杨守拙家那个吞金兽孙儿。
杨家村原本不少人都不看好杨景练武,甚至是看笑话的心态。
毕竟对这些世代以种田为生的庄稼户子来说,练武距离他们实在太远了,而且练武的花费也实在太大,不是他们所能承受得起的。
就比如杨守拙那一大家子,原本家里有着几十亩田地,在杨家村也是排在前列的人家,可在供应杨景练武后,日子过得那叫一个凄惨,一天不如一天,甚至祖辈几辈子攒下来的田地都要卖光了。
一些村民看不下去,都劝杨守拙不要让杨景练武了。
没想到转眼间,这杨景竟然真的练出本领了,连那宁家的态度都转了个一百八十度的大弯。
此刻,这些村民们围在杨景身边搭话,刻意想要亲近,有些是发自内心,有些是羡慕心妒,有些是单纯好奇,大多人还是心善的。
和同村的村民们说了几句话后,杨景就加快脚步,来到了自家门前。
他上前推开院门,走了进去。
院子里,母亲正弯腰喂鸡,祖母坐在石凳上择菜,祖父则在修补农具。
听到声音,三人都回过头,看到是杨景站在门口,脸上的皱纹瞬间都舒展开来。
“景儿回来了?”
刘翠玲手在围裙上擦了擦,拉着杨景上下打量,“高了,也瘦了,吃的不好吗?家里有钱,等会儿娘给你拿,回去定要吃饱,吃不饱哪有力气练武。”
杨老爷子放下锤子,咳嗽了两声,笑着走到杨景跟前,看着面前的宝贝孙子,越看越是欢喜,点头道:“对,走的时候把钱拿着,你好好练武,别怕花钱。”
杨景听到祖父和母亲的所说,不由得心中一暖,笑着道:“爷爷,娘,我可没在外面饿着,现在在城里的刘氏医馆挂职,每天吃的都是每斤五六百大钱的猛兽肉,看着瘦,身上都是肉。”
其实杨景现在的体格并不算瘦,相反还格外健壮,只是他近来食补充足,又每日疯狂练武,个头倒是猛蹿,才显得比以前瘦了一些。
说了两句话,杨景反身将院门关上,接着从怀里把那十两银子掏出来,塞到母亲手里,“娘,这是十两银子,您拿着,看看家里有没有需要添置的,不行就隔三差五去集上割两斤肉吃。”
刘翠玲看着儿子递过来的十两银锭被吓了一跳,她还没见过这么大的钱,连忙把银锭推了回去,“你在外头不容易,自己留这儿,家里有我和你爷你奶呢,不缺啥。”
“娘,我现在挣钱容易,这十两是小钱,”杨景硬把银锭塞回母亲掌心,“您就拿着,给爷和奶买两身新衣裳,再买点好米,别吃那糙米了。”
杨景暂时没说自己已经在城里买院子的事,要是跟家里人说了,怕是能把她们吓一跳。
杨老爷子又仔细打量了一番杨景,这孩子如今身姿挺拔,穿着合体的衣服,由内而外散发着一股沉稳气度,眉眼间褪去了少年的青涩,多了几分英挺和从容,一举一动都透着股不寻常的沉稳。
看着眼前这般出类拔萃的孙儿,再想到那豪绅宁家都主动前来送礼的情形,嘴角的皱纹慢慢舒展开来,化作一抹欣慰的笑意。
他缓缓点头道:“既然是娃的心意,老二家媳妇就拿着吧。”
老爷子说完,声音微微顿了顿,“这孩子长大了。”
老爷子说完,母亲犹豫了一下,这才把银锭收起来,眼眶都红了起来,转身往灶房走,说是给杨景烧热水,却在灶门后抹了把泪。
趁着母亲去了灶房,祖父和祖母在院子里说话的功夫,杨景走进正屋。
他身形微纵,足尖在炕沿轻轻一点,整个人如轻燕般跃起,稳稳落在房梁上。
动作轻得像片落叶,没发出半点声响。
他将裹着黄金和银锭的布包塞进梁顶的额缝隙里,又用瓦片盖住,随即俯身一跃,悄无声息地落回地面,拍了拍手上的灰,心里松了口气。
做完这些,杨景刚从正屋出来,就见院门被推开,走进来两道身影。
伯母薛氏挎着竹篮,脚步轻缓地走进来,身后跟着堂哥杨安。
“景儿现在可是咱村里的名人了,刚回来就惊动了全村。”薛氏的声音温温柔柔的,眉眼间带着笑意,将竹篮轻轻放在院角的石桌上,“这鸡养大了,就等你回来吃呢,刚杀了,等会儿给你炖汤。”
两家离得很近,薛氏听到有人说杨景回来了,就立刻杀了鸡过来了。
杨景低头看了一眼,竹篮里的大公鸡用麻绳捆着,肥的压手,显然是特意留的好货。
“景弟。”
伯母离开后,杨安看向杨景点头招呼。
他性子沉闷,嘴唇微抿,脸上没什么表情,只眼神里带着看到杨景的热络。
“安哥。”杨景也笑着点了点头。